前言
近年,成语“和而不同”悄然热络起来,特别是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事实上,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主张,并走向了世界。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意识,乃至国家与世界的未来走向,都深受着它的影响,成为当下耀人眼目的文化景观。 然而,“和而不同”究竟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源》都没收这个词。《辞海》、《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收了它,但解释却与其真正的涵义,也与生活中正确使用的意义大不相同,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论语》注本有人说已有两千余种。其实这数字随时都在增加。笔者留心过,二〇〇八年五月到十月不足半年时间里,就见到九个新注本问世。然而,包括朱熹、杨伯峻、南怀瑾等古今大经学家、国学家的注本,对它的解释都言不及义,令人失望。 这又是怎么回事? “和而不同”是汉语词汇里一颗璀灿的明珠,涵义博大而精深,凝结着我国古代圣贤的神思妙悟,是一朵开放在我国古代的思想、智慧之花。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神理相通。但人们对它的误读荒唐而且普遍,千百年来已习焉不察,像层层尘垢越积越厚,遮蔽了它的光焰,叫人扼腕叹息。 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曾有过一场与“和而不同”密切相关的“和同之辨”,主角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史伯和大政治家晏子,他们对“和”与“同”的涵义作了非常明确的界定,廓清了在当时亦相当普遍的糊涂认识。何曾想,此后两千多年间,围绕“和而不同”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看来,我们也需要一场“和而不同之辨”了。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