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应成为社会共认的价值 我近年反复研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没有一些恒定的、稳定的,具有永久意义的价值理念?几千年以来,一些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不仅是永恒的,而且具有普遍意义。这些个价值理念跟西方的价值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可以互相阐述和交流。 比如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孔子讲的“民不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讲“朋友有信”。我们在《论语》里面,在《孟子》里面,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对诚信的阐述,而且把诚信置于很高的位置。另外,在《中庸》和《大学》里面,讲诚信更为集中。 中国文化里面对于诚信的论述非常之多,认为内里有诚,外面才能有信。所以《易经》讲,一个人道德的进步,忠信是起点。所以诚信是具有永恒性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理念,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不讲诚信。人们常说“无商不奸”,其实这是一面之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历来有儒商的传统,一些真正的大企业家、大格局的经营者,都是靠诚信立身立业,没有诚信最后他站不住脚。 敬,尊敬的敬,《论语》、《孟子》以及“六经”里经常出现的概念。当然包括有对他人的尊敬,尊敬师长、尊敬长辈。但这个概念的主体内涵,指的是一个人,一个单独的个体的“自性”,是人性深处的东西,体现了人的自尊、自重,是人的“自性的庄严”。中国文化当中,很多重要的理念,它的精神内核都是敬。 孝,要单独讲孝,会遇到很多矛盾。孔子、孟子以及《孝经》里面讲的孝,如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还有“父母在,不远游”,这些“孝”,在今天不可能做到。孔子一次讲,有人把“能养”视作“孝”,可是动物之间也能“养”,区别在于人的孝有“敬”存在。所以我们把孝顺父母,称作孝敬。可见“敬”是孝的精神内核。还有各种礼仪,其中的精神价值也是“敬”。所谓“无敬不成礼”。敬这个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讲的匹夫不可夺志,这个“志”是什么?以往很容易把“志”解释成理想、抱负、愿望、期待,其实不是。那么“志”是什么?志就是不可“夺”的尊严,不可失去的“自性的庄严”,也就是敬。这个解释我得自于20世纪的大儒马一浮先生。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精神的内在精神,就是一个人的“自性的庄严”,也就是“敬”。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的传统,这种精神同样是“自性的庄严”。并不是说有文化的人、读书人应该做到,没有文化的人、不识字的人同样也可以拥有这种不可“夺”、不可易的神圣的“自性的庄严”。这种“自性的庄严”其实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 还有一个概念“廉耻”。《中庸》里面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它用“近乎”,而不用“就是”。知、仁、勇三德对于一个人的修为非常重要,《中庸》里面讲,知道这三者,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要讲社会共认的价值,礼义廉耻应该是全社会共认的价值。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原则 在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个“恕”。什么是恕?孔子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价值理念能看出中华民族的高怀雅致和异量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评价非常高,认为是人类的道德金律。 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我还非常重视“和”与“同”。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原则。不同,也可以共住一个地球。中国人和外国人,到底是差异大,还是相同之处大,我个人认为是相同的地方多,差异的地方小,所以不同的文化可以交流沟通。 中国文化主张对话,这个思想在宋代哲学家张载那里得到了印证。张载的哲学是“仇必和而解”。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而是可以经过对话,甚至辩论,最后达到和解。大家想想,如果用这个观点看待今天的世界,不是有很多问题可以解决乃至化解吗?当然,这不是一方面的事,而是彼此双方、多方需要沟通和对话。 21世纪已经过去10多年了,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会更好吗?如果人类想避免深重的危机,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些思想,一些带有永恒性的价值理念,包括“恕道”的思想,包括“和”的哲学,是可以帮助人类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况,从而寻找解决之道。战争是不智的表现,并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当然欺负上来了,打上门来了,中国人也是有勇气、有智慧战胜残暴的势力。但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些,应该有话好好说,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如同费孝通先生晚年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康德有一句话,说“道德理性有永恒价值”。我讲的诚信,讲的“敬”的自性庄严,讲的知耻、廉耻、羞恶之心,以及关于“和”的观念等,在今天完全没有过时,当此社会价值流失和缺失的情况之下,它们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充,完全可以成为当代文化价值建构的重要资源。 (本文为作者于2014年5月14日在深圳凤凰书院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