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末路下催生的新水墨? 1985年,李小山撰写的关于中国画穷途末路的文章震惊了整个画坛,也引发了当时国画界的大争论,今天回头去看,这篇文章不仅是“85新潮”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其针对中国水墨画的问题在今天仍旧引发人们探讨。“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会提出问题,但不论如何,我倒认为中国画远了不说,从30 年代到今天相对来讲不是消减,也不是苍白,而是空前繁荣。” 在近代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历程中,前有徐悲鸿为中国画注入了西方的素描造型,后有林风眠融入了西方的表现性色彩和构成原理,再有李可染在画面中渗入了西方的光影明暗关系,以及吴冠中在绘画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形式元素点、线、面与造型。至上世纪80 年代,更有一批人把西方的现代抽象语言带入中国画的水墨世界中。每次新水墨式样的形成,似乎都与西方的绘画方式脱不了干系,都一样要借鉴和融合西方的造型原理与美学形式。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水墨,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一个过程。画家刘庆和表示,有人曾提出了“高原停顿”这个词。意思是整个水墨画到所认为的高度之后就停滞不前了,这是一个好的提醒也是一种担忧。“我自己认同这个观点的同时也在面对着现实。事实是高处是指哪样的高处,我觉得如果是把古人的思路放到今天,沿着它继续走的话,本来也就没有了高度。关于继续走的话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到的,也是一种责任。我们总在研究水墨技巧上的一点点变化,依此就能形成学术上的根本对立,看似两端,而实际上却挨得很近。这些问题还存在着。”798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夏季风,一直在关注着新水墨这个新兴的市场。在他看来,虽然当代水墨去年在二级市场上的反响非常不错,但同时也反映出一级市场如艺术机构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位,至少在学术梳理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这种本末倒置有点讽刺意味。严格上说,艺术家的学术水准通常在一级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才会跟着水涨船高,坚实的价格体系才能成立。要不很容易会出现几年前油画面临的那种局面:只要是油画,不管好坏,不管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如何,价格都惊人地高。这是有问题的。李津和徐累这两位艺术家也都对此表示同意,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并非缺少新水墨的作品,而是缺乏学术层面的界定。 在夏季风看来,未来的这两年将是新水墨发展的关键。正因如此,2013年蜂巢重装开业后的首个个展就给了梁铨的“ 烟色轻染”,这也作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本年度系列当代水墨项目启动的开端。梁铨是中国重要、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抽象水墨代表艺术家之一,他以横向的淡墨、茶等染成的宣纸条拼贴成具有中国山水画的意象空间,让“抽象”返回到“自然”,充分展现了水墨的吸纳性与空无性。在之后的展览计划中,蜂巢还将陆续举办雷子人、肖旭、刘琦、郝量等人的个展。而刚刚开幕的“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将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计划,同时还会组织国内外学者举办相关的水墨讨论会。“通过这一系列展览,我们试图从学术上对当代水墨纷杂的概念做一个梳理。当然,这种梳理更多地是针对我们机构自身的学术定位与方向。”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