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的成功不可复制 在圈里有个响亮外号“三哥”的李津,总给人一种糙汉子的感觉,就连他自己都说他有着一个粗犷的外表。关于“三哥”这个略显匪气的名号,还是方力均最早叫起来的。“那会我在美院教书,方力均也是我的学生之一,管我叫三哥首先是年纪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取一生二二生三之意。但后来大家越叫越顺口,叫的人也越来越多,连比我大的人都叫我三哥,最后连栗老都叫我三哥,我当时真觉得承受不起啊。” “我出生在一个非常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父母二人均是40 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 1949 年随部队解放天津并留在天津工作。父亲解放初期负责天津市的统战工作,母亲开始做经济工作,后来负责整个天津市的教育工作。父母既是国家的高级干部,又都是知识分子,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父母共有我们三男一女四个孩子,我排行老三,所以又叫李三。我们家里没有搞艺术的,小的时候父母亲更多的是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走正道。艺术在我的心里只是一种个人爱好,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是性格上的因素。因为我们家对我的教育还是比较放松的,所谓放松就是不太重。小时候就喜欢一个人做事,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相当孤。原因是我哥哥姐姐的年龄和我悬殊太大,我和他们玩儿不到一起,下面的弟弟和我的年龄悬殊也很大。画画只是自己孤僻时的一种自我娱乐而已,就是说起点纯粹是自己没事儿找乐子。” 虽然自嘲画画只是找乐子,但李津的启蒙老师却都是大师。1974 年他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染织专业,之后在北京与表姨周思聪、表姨夫卢沉见面。李津对表姨创作的《长白青松》、《山区新路》非常敬佩,产生了对中国画浓厚的兴趣,从此经常受益于表姨的教诲和帮助,在她的影响下开始画水墨小品。应该说,周思聪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和表姨见面之前,李津的创作主要是油画。他创作的西藏系列油画曾经在圈内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与欣赏,但和表姨聊天之后,周思聪为他讲解了学习国画的种种优势——从接触水墨材料,欣赏到国画原作的机会多,再到师承关系,这些无不证明学习国画成功的可能性比学习西画更多一些,更方便一些,李津便从此改画了国画。 今天的李津以“饮食男女”系列作品为人们所熟知,但早在1983 年,李津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之后,与那个时代所有心怀热血的青年人一样,他也选择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去西藏支教、搞创作。这一去就是三年的时间。在西藏,李津只教了一年的书,后两年全用来创作。那时他没有工作,也没有朋友,就是画画,就是创作。“我在西藏三年没卖过一幅画,因为我当时去的时候就说我是来画画,不是抢饭来了,我不会在这儿卖画。今天回过头来看,人的每一条路都像修行,也许你后来成功就是因为这一段的寂寞,所以我现在想起来还是特别怀念在西藏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你西藏也没有多少朋友,熟悉的朋友没法联系,这时候有一点被发配的感觉,非常的寂寞,那时真有点儿修行的感觉。” 从西藏回来之后,李津去了南京,在南京艺术学院进修。李津说:“去南京对我最大的影响还是接江浙气,使我对水墨,对线有了一种另外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和画家朱新建成为了朋友,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以前的水墨画里太强调张力和力度,后来我觉得水墨里不简单是一种笔墨粗或是细,狂放或绵软这个形式问题。”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