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店”到底卖什么 在上下合力、各方使劲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回归似乎是大势所趋,以至有学者用西方的文艺复兴为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现实却是,“回归传统”多被当做了复古的口号和幌子,在国人的精神内炼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外输方面,并无贡献。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在阐述中国“软实力”上升的话题时,所举的一个例子是,2006年中国在美国仅有不到10所孔子学院,而如今在美国拥有近百所孔子学院及类似的孔子课堂,在其他国家还有数百所。 汉语作为世界上难度系数高的语言之一,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汉语热。有人大声叫好,将孔子学院的风行说成是“东学西渐”、“墙内开花墙外香”。 但是,尽管在全球频频开“店”,孔子学院却面临“到底卖什么”的困惑。据报道,孔子学院的老师经常被外国人问到,“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中国的魅力在哪里?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时大家都难以精确表达。 对此,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感慨道,孔子学院就像现在的24小时店,可以做到“全程服务”,但做不到“前店后厂”。“后面的厂就是生产产品,可以‘上架’去销售,美国有好莱坞、华尔街、高等教育、硅谷和CNN这五大流行文化。我们有哪些品牌?我们不能永远说中餐、中医药、中国武术。” 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大儒,口含橄榄枝漂洋过海,当然不是为了去卖弄锅碗瓢盆、耍枪弄棍。但中国传统文化究竟该外输什么?或者说,什么东西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才是传统文化重建面临的最大困境。 对于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这一“主流”观点,学界早已几番激辩。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是坚定的反对者:“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处于多元共生的形态,儒家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地位并不见得比其他诸家高到哪里去。” 他谈到,即便如此,古人也早就认识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若仅把一家之言或文化整体的局部当成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和魂”,必然会误导公众,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 回归传统会过得更好吗 导演王潮歌认为,所谓“传统文化回归”是一个伪命题。“现在你穿一个T恤衫挺舒服的,为什么要穿汉服呢?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符号,它其实是在我们血液里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和外国人吃饭,外国人说咱俩AA制。你说不,还是我结账吧。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部分。” 前英语教师、智能手机创始人罗永浩被媒体问到一个问题,“假如(市场)环境逼你做坏事怎么办?”罗永浩说,“如果我的企业有一天,到了必须通过赖掉一些责任,或者耍些流氓才能生存,那我宁可让它倒闭……所谓‘成败论英雄’对我来讲始终不能接受,这也是传统文化中最糟糕的一部分。” 在“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的现代社会,摆出了一个严峻的两难选题:为传统文化张目与追求现代性的选择。 对普通人来说,很难有其他选项:用传统文化教我们的办法“出世”,却立身立足于充满功利的现代社会,结果真的会好吗?学者龚鹏程认为,传统文化的一些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基本上是格格不入的。比如《老子》的精义是“守柔”、“无用”,儒家追求“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义不计其利”,而现代社会的诉求是“做大做强”、“实用论”以及“工具理性”。当现代人无法面对与物质丰裕同时到来的心灵失衡时,“眼前无路想回头”,于是重拾传统,抚慰心灵,开始读经的人多了起来。 这与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如出一辙。他们在青年时期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 知识分子应该以何种姿态滑过心灵的天空?这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似乎早有“定规”:第一,学得权与术,货与帝王家;第二,远离权与术,采菊东篱下。而这,似乎正是罗永浩们为代表的技术新贵们最不齿的一部分。 景海峰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并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之路上,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 “我们一不留神,刚好就站在了文化重建的历史转折点上。”文化学者朱大可在《让经济向文化脱帽致敬》的演讲中,重申了传统文化重建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未来的时间,谁能掌控乡愁、拥有强大的文化安慰力量,谁就能主导文化的复位和回归。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已有过多次重要论述,“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的新阶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已经成为一种“大势”。但重要的是,这种回归是否有充足的动力机制和环境营造?或者说,中华文化的大道是否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这决定了这种回归是理性复兴还是昙花一现。 《新城乡》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