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回归是否有充足的动力机制和环境营造?或者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道是否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这决定了这种回归是理性复兴还是昙花一现 本刊记者 龙腾飞 《中国成语大会》火了。总导演关正文直言,现代人“对不起”成语。 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对于成语的熟稔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印象。关正文说,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可是,成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渐被忽视。“成语就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它是表意工具,也能开启一扇大门。” 电视媒体似乎一段时间来都在掀起中国传统文化热。从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的百家讲坛,到去年央视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再到现在劲吹的“成语风”,以至6月21日南开大学联合清华、北大、复旦、武大等40所国内高校,举办了“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高层论坛”,并发出“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书,传统文化一次次以新的形式被推到了国人面前。 然而,这类节目在收获收视率和话题效应之外,并未显著拉高大众重拾传统文化的热情值。事实上,传统文化多年来一直在与西方文化的短兵相接中呈现“逆差”。 从“认字”开始的隔岸样本 一次签售会上,一位内地读者将《聆听父亲》翻到扉页递给台湾作家张大春,请他签名。张大春问:“要题上款吗?”这位读者连忙说要。于是张大春接过书,用钢笔书写下遒劲的两行字,颇有筋骨,透出童子功。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人很讲究书法之美——“见字如面”、“字如其人”,自小习书法的多,“门脸”收拾得干净。但随着电脑的大规模普及,提笔的人越来越少。到今天,文具店里已经看不到那种描红本了,而青年女子初识男子要“先看看字写得如何”的风气,早已成为历史。 文房四宝的“消失”,自钢笔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因为很难想象在信息无国界的“e”时代,人们在传情达意前先来磨墨舔笔。因此,我们虽然获得了“书写革命”的胜利,却将我们通过汉字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心理,逼迫到了一个尴尬的角落。提笔忘字——这让汉字几乎走到了被人遗忘的境地。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留存方面,台湾似乎成了隔岸的样本。但即便在台湾,近20年间也遭遇了与大陆同样的问题:现代化。人际关系疏离、家庭关系紧张、离婚率居高不下……台湾新儒家近年来做了不少努力,如学者曾昭旭针对现代社会被扭曲的夫妻之伦,开设了爱情辅导课程,四处演讲;学者龚鹏程说,毕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令人心生温暖的价值观。 连马英九也曾为繁体字“请命”,他认为,繁体字是祖先传下的正统文字,不仅保存了文字的优美,具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意义,易于学习,还可以保存、发扬传统优良文化。 台湾传统文化的美好时代,是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晚期,当时有几大论战,譬如“我们要唱中国歌”,由此掀起校园民谣运动;林怀民的云门舞集,郭小庄的雅韵小集,都是在西方样式中糅进中国元素;还有学术界的“科学文献能不能讲中国话”等等,都是在努力凸显中国性与中国品味。 “传统文化在当代还活着,但活得像‘植物人’。”有学者提到,中国文化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植物性文化的物质——静、群体性。这两个特质在文化的运作及衍生中,形成了相对保守的缺失活力及缺乏战斗性的特点及泯灭个体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从近代以来就陷入了困境。 于是,张大春像小学生一样开始重新认字。在《聆听父亲》之后,他写了本奇怪的书:《认得几个字》。这是一本教孩子怎么认字的书,“买卖的买,练琴的练,背书的背,从语言学,从文字学,从声韵学,从看起来只有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才需要教育的内容学起,想办法找一些小故事,让我6岁跟9岁的孩子有兴趣听。” 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华文明“带来了一次重大的断离”。而他相信,要走出从中国有大学以来所传输的文学典范、美学规范或作品示范,大概只有一点,即“重新认识另外一个形式的民间语言,并且一个字一个字把我以为我认识的字重新理解一次。” 龚鹏程则认为,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的境遇,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重拾传统,不妨从简单的认字开始吧。” 主角缺席的表演 一些能够完美表达东方情感的戏剧和古老民间艺术门类,也面临着被遗忘和边缘化的窘境。在传统文化节节败退的同时,其自身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以及深厚的文化归属感,都随之淡出。中华之大,似乎已无法为传统文化安放下一张小小的书桌了。 也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子以另一种方式在回归:电视中连篇累牍戏说历史文化的古装戏,随处可见令人生疑的中医养生文化,朋友圈里“不得不转”的儒释道经典,机场候机厅屏幕上口若悬河的国学应用“大师”…… 人们常将社会伦常的失范归结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于是“国学热”开始盛行。不过最近9岁女孩茜茜(化名)在北京农村国学班被虐的事件,却揭开了国学教育乱象的冰山一角。热门的国学越来越被工具化,成为企业主提升企业文化,乃至家长管教小孩的法宝。一些诸如《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竟成为传销者们的“洗脑”利器,整个让国学变了味。 不可否认其中鱼龙混杂。国学经典的滥觞和国学教育的失范,多少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功利主义倾轧下的异化倾向。从读经热、汉服热、“孟母堂”、国学班、祭孔,到学校强迫学生们早课背诵《弟子规》等浮夸的表演,反映了国人对于民族文化主体性丧失的恐惧和焦虑。而在这些表演中,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缺席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文化?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为自己的祖先文化做出清晰、理智而又实用的定位。美国社会学家大卫•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里说:“一旦某一群体或民族开始利用民族主义或旧信仰、旧习惯复兴运动来保护其独特的历史遗产,这就标志着这一群体或民族飞速地迈入现代世界,而传统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空洞观念。” 用这一说法观照当下经济飞速发展、快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 此言不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