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论书者,大都承认书如其人这么一个事实。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形质如其人之貌,二是神采犹其人之性。但前者有相合也有不相合的,只要拿其人其书一对证,外形上立判分明。所以前者只是偶合,俗人说书好持此端,现实中多的是,这里姑且不论。事情的关键在后者,说起来复杂得多,不过我却是深信不疑。 书法是抽象艺术,而非具象艺术,它是借点画达性情,显心象的。要用最简单的点画(线是其延伸)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当然很不容易,因此它便迷人,独具魅力,也构成了一个谜。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就说过“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中国书法独担此任,最为合适,别类的艺术须得让路三分。那么说到书如其人,主要是如其性的这一方面。 我认为,书法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书法线条对感情的承载最有不可逆性。一笔落下,容不得半点迟疑,瞬间心性,即刻为柔毫所攫。纵使你以后用同样的纸和笔墨写同一内容,也不是此前的你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书法具有这种哲学时性。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所以书法最适宜表现真实的自己,从欣赏者来说,也最能看出真实的别人。我闲来无事,喜欢乱翻所藏碑帖,往往能从各家的线条中看到其人的心迹,乃至于遥想其风神韵致,实为平生一大乐事。苏东坡说:“古人论书者兼视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人是社会的人,在重伦理的中国古代社会,书法注入人格化、社会化的色彩,书以人贵,这是极重要的一条论书标准。所以我们平常欣赏书法,一是爱其人,二是爱其书,两者不全,皆不为世所重。 鲁迅有“美丑并举”之说,凡大恶者,都是众丑掩美,但他在某时某刻某地,还毕竟能流露出一丁点美的东西来。以此观品劣者之书,或许还能察出几分他尚未泯灭的真性来。但是,品劣者断然写不出象颜鲁公那样气格超迈,具有正大气象的字。 三国时魏国大书家钟繇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分析是:“笔蘸在纸帛上,留下了笔迹(笔画),突破了空白,创始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表不出这美。”可见人和书的关系是相感相应的。当然,这里的人,包括才、学、德等诸多方面,而主要是对美的艺术感受这方面,这是综合素质的爆发点。也有人从西方笔迹学中窥伺人的内心,因“笔迹”并非书法艺术,不论。 书如其人之说,言简而意深,不愧为古人高度智慧的概括。与其说是一条书法标准,毋宁说是书法家的一条警世恒言。 笔墨当随时代,时下书法界提倡“德艺双馨”,假若做不好人,当要小心后人给你分析出个三六九等来。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