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论何海霞的青绿山水画艺术

发表时间:2014-1-15 09:35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2298) 评论: 0

导读:   徐鸿延  唐朝以前的山水画基本上都采用青绿着重彩画法,精工而成。王维始创水墨山水,经五代的发展、宋的盛行、元明清的一发不可收拾,直至现代山水画坛的诸多大家,均不出水墨写意的范畴。文人写意水墨清幽、 ...

  徐鸿延

  唐朝以前的山水画基本上都采用青绿着重彩画法,精工而成。王维始创水墨山水,经五代的发展、宋的盛行、元明清的一发不可收拾,直至现代山水画坛的诸多大家,均不出水墨写意的范畴。文人写意水墨清幽、疏简韵格的追求成为画中正宗,而用色太多太重、绘制精工繁难的青绿山水画风不但难成高品,还有被逐出中国画的危险。究其原因,历史上那些时局动荡、人生理念受到挫败的时期,士大夫阶层为逃避现实,躲向老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哲学世界。老庄崇尚素淡虚空,山水画的色彩因此受到影响,取向朴素的黑白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崇尚“南宗”简淡、清雅的文人画风,更是给青绿山水画以致命的打击,文人画便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隋唐以前五彩斑斓的青绿山水画,一跃而成为宫廷绘画统治了清朝以后的画坛。“五四运动”以来,学术界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把国运衰颓的责任推到传统文化的头上,中国画的价值观念也几被歪曲。“文革”期间绘画艺术遭到政治专制的摧残,20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对传统绘画的致命冲击等等,有着悠久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少人问津、冷落衰退、发展滞后。多色矿物质颜料的开发利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青绿重彩山水的技法也一直局限在工笔领域,多延习古制而较少突破。何海霞舍弃文人画的黑白之色,坚守传统文化的纯正品格,坚持中国绘画古有的审美风范,选择色彩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找回了健康抒情的山水画色彩全貌。在青绿山水画后继乏人的现实境遇中,他孤独跋涉,苦苦探索。“何氏艺术曾在这种存亡续绝的历史潮流中起到了保存火种、连接传导的作用。”[1]他立足生活,紧随时代,在青绿山水画中注入了较强的时代元素,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理想,发扬了“丹青”的青春和刚阳,不论是思想内涵上还是取材与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形成自己苍润粲然的写意青绿山水画面貌,回顾中国美术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重彩写意山水画的形成,是自何海霞先生始的。[1]他在绘画艺术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正在于此,这对时代的绘画美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何海霞的艺术风格形成有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他自己曾经说过:在我一生中,先画古人,后是画老师,再后是画生活、画政治,最后才是画自己。[1]这概括出了他艺术人生的四个阶段。他出生于北京,从小随父学习书法。少年时期在琉璃厂拜师韩公典深入系统的学习传统绘画。青年时期,拜张大干为师,入大风堂,对传统绘画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认识到师造化的重要性。在陕西30年中,对传统技巧如何表现当代新生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为晚年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革期间,象许多其他的画家一样,被迫画了一些政治图解式的山水画作品。改革开放后回到北京的二十多年,才真正步入画自己的自由天地。这期间创作了许多大幅作品,或崇山峻岭,或江海湖泊,品位之高,技法之丰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真正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崇高地位。

  在这四个阶段中,西安和北京是两个重要的转折期。1949年张大干由重庆赴台,他与之分别飘泊至西安,结识了赵望云、石鲁等众多艺术家,与他们共创长安画派,在自我心态上与艺术风格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不断探索、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群体,是在中国山水画陷入困境时期挖掘新程式、表现新感情、新意境极为成功的群体。赵望云的纯朴写实,石鲁的沉郁旷悍,其他成员的不同面貌,使他开阔思想、开阔眼界,逐渐走出古人的模式与张大干的局限,由对传统的学习转入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影响最大的画派中的一员大将。长安30年,有两点何海霞的转变极为重要。一点是他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把心态与自我认识从一个在野的职业画匠变换成了个在朝的国家美术干部,为国家服务的意识扎进了他的内心,并成为不可更改的艺术人格。再一点是陕西这块地面的山川,中国只有陕西一省,山川兼具南北气象……他从中悟到了一种能够代表华夏的山河气象。[2]集体意识、创新精神,是那个时代在他思想上打下的深深烙印。在新的文艺精神的感召下,他深入生活,努力寻找新的笔墨语汇与形式,拓展山水画表现的内容与题材,为后期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他豪放潇洒的性格与气吞万象的胸怀,也孕育着何氏雄浑大气、坚实凝重的写意重彩青绿山水画风。l956年至l965年,他四登华山,五上陕北,三下陕南,三攀秦岭,克服种种困难,足迹遍布黄河两岸、潼关、宝成铁路、西乡、留坝等几乎整个陕西。北国风光、江南情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他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农村田野中的春耕秋收……一切富有时代气息的题材,都纳入他的表现范围。这期间创作了《西坡烟雨》、《宝成铁路》、《西岳华山何壮哉》、《宝塔山下》等一系列新作。他以“长安画派”奋进开拓与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外师造化”的过程中,陶冶灵性,领悟画道,消化传统,由心造像,寻求新法,逐渐解决了传统绘画技巧描绘新时代、新生活面貌时遇到的难题,突破了传统的笔墨程式与写生写实结合的难关,把自己的学养、情思外化于一木一石,逐步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取向,为以后的“衰年变法”做了充分的准备。

12下一页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书法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下一篇:揭秘:字画收藏的“潜规则”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