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篁裏”写成了“幽篁里”。 书法作品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让人惊呼今日书家修养直线下降,不可思议之极。呼声很高,却从不见效。 若要对症下药,必须对“病源”详加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大而化之地谓之错别字,实际上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错字,生造、增减笔划以至于错讹;二是别字,同音相近,张冠李戴;三是繁简并用,可进一步区分:一是繁简字出现在同一件作品中;二是简化字还原成繁体字时,对“多合一”简化的一知半解,闹出很多笑话。当然,书家本身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这些“问题”在古人那里是不存在的,专属“今人的问题”。除简化字还原时出错,还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一是不知写什么好,常常为抄古诗还是自作诗纠结,自知自作诗水平不够,问题更多。古人想写什么拿起毛笔就有,而今人是有一个应酬任务来了,拿着毛笔到处找内容。实质上揭示了书写习惯的差别,需要关注“日常书写”。二是“底线”问题。古今所面对的评价不同,古人作品是水平高低的问题,今人则要面对“是不是书法”的问题,有根本区别。不断地突破底线,大量的反书法、非书法出现,实质上揭示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仍然是汉字书写。日常书写不用多言,那些类似“现代书法”等反书法和非书法现象,本质是以肢解和解构汉字为前提和代价,出现非驴非马的杂交品种。实际上与汉字和书法根本不沾边,却盗用书法名义。 由上述问题来看,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书家的个人修养,而是汉字的现在和未来。文字的简化或是一种趋势,但是所依赖的是文字的内生力而不是外在强力。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体演化终止,苏轼等人格外关注书写的价值,出现了“尚意”书风。所以说,个中原因极其复杂,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诸多话题。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