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传统文化“失语” 我们该做什么

发表时间:2014-3-27 09:19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800) 评论: 0

导读: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7日 17 版)墨香北京百名少年齐诵《弟子规》。传统文化应当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然而,当前一些解构和过度消费传统文化的现象广泛存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敬 ...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7日 17 版)


墨香
北京百名少年齐诵《弟子规》。

传统文化应当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然而,当前一些解构和过度消费传统文化的现象广泛存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式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仍然任重道远。此前,本系列已经发表4篇文章对此进行关注。本篇为整个系列的完结篇,我们约请几位专家,听取他们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刘伟见: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主任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

邸永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传统文化的“失语”原因复杂

记者:近年来,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西方文化对当今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力可能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失语”状态,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颐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冲击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巨变,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从历史来看“五四”以来全面反传统的观念,当然有其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历史依据和必然性,但对于传统文化根基的保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黄朴民: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前工业时代文明的土壤中,是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态,而我们所认知的西方文化是伴随近代工业文明体系确立并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自然更容易接受与认同反映近代以来的文化形态。其次是近代中国的落后,在西方势力扩张面前的被动与失败,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严重受挫。在不少人的意识深处,传统文化仍是落后、保守、迟滞的象征。其三,精英层面的传统文化特征表现为舒缓、持重、优雅、含蓄,与现代生活的快捷、变化、生动、活力,多少有些格格不入,这也进一步加重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生活中的“失语”化、“边缘”化。

邸永君: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主因之一便是当时的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这必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支离破碎,影响力不断下降。

刘伟见:传统文化的“失语”原因有三:一是过去强化了科技与经济的作用,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所忽略;其次是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没有形成,传统文化未能转化为现实资源;三是传统文化缺乏代表性人物,不能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文化敬畏感丧失的危害是致命的

记者:对文化传统、文化经典的解构和过度消费,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张颐武:一方面这些情况应该让我们警觉;但另一方面,一些让传统通过大众文化的形式和轻松活泼的形态得到传播的现象,也可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一种探索,也不宜简单地认为是对于传统的消解。

黄朴民: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意味着传统的被颠覆,被解构,否定崇高、蔑视正统、嘲谑常识、排斥合理,可谓肆无忌惮。这种情况,不仅中国风靡,西方社会也同样流行。其原因大致为:第一,个性解放过度,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以挑战权威、践踏秩序为快意;第二,文化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确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可人们不能以辩证的思维正确对待,结果丧失了对经典的基本尊重;第三,一些文化产品迎合一部分人的低俗口味,缺乏社会责任感,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唯一目标。这些现象势必让人们进一步失去对文化的敬畏感,这种破坏性对社会发展而言,乃是阴晦的、隐蔽的,可同时又是长期的、致命的。

刘伟见:首先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西方大片在传输其价值观,并希望瓦解中国文化体系;其次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有的人对传统一知半解,支离破碎,表面上是在倡导国学,但从长期来看是加速对文化传统的消解;三是传统文化被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不是涵养与底蕴的养成,知识的作用有局限性。

传统文化要参与应对社会转型期挑战

记者: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中,社会心态和文化出现了许多失范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失范的心态和文化现象更是被进一步放大。在社会价值观的培育、社会心态的匡正、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传统文化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黄朴民: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与文化失范是正常的现象,而互联网的普及在这方面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应对这种挑战方面,传统文化应该也能够起到作用。一是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精神,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得失观;二是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丰富人们的处世智慧;三是可以进一步认知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民族自信;四是可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0.95% 资金 研报],让更多的人变得更为超越,更加睿智。

邸永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与前提。我们不仅要注重应用外来思想理念为中华文化注入活力,更应注重依托中华文化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

刘伟见:一是正本的作用,传统文化仍然隐性地影响着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积淀在民族集体无意识里的某些正面的传统文化社会因子对社会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正本清源作用;二是纠偏作用,目前的社会心态主要是外向性的竞争为主,批判别人的时候往往自己置身事外,传统文化则强调反求诸己,强调建立自我反省;三是安顿作用,传统文化的主核强调安身立命,这对于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回归生命本身,回归生活本身有很好的安顿作用。

传统文化要与时迁移、进入生活

记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其实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但是对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似乎处于一种疏离状态。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形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黄朴民:传统文化不应该是高头讲章,过于概念化与抽象化,局限于小众文化与精英意识,而应该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亲和力,有可践行性。因此,传统文化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理应放低身段、放低姿态,以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方式走进民间,走入人心。要努力更新和丰富文化自身的内涵,“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探索并不断完善文化传播的形式,使之符合现代人的思想情操与审美情趣,尤其是要把握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意识与价值追求旨趣。

邸永君: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利用一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全方位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因素和精神财富,重新整合、构筑现代化的中华文化体系,以使我们的精神家园鲜花盛开,千姿百态。

刘伟见:一是学理上的开放性状态。传统文化是相应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传承体系,在当下社会的发展中需要兼收并蓄,结合全球化趋势、吸收西方发达社会的文明成果,适应现代性的价值诉求,以开放的姿态使传统文化在海内外融合、升级并发挥积极影响。二是实践上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在中国人思维、乡俗、处理问题的方式中,过去传统文化正面的东西被解构,负面的东西依然存在。如何对传统文化祛魅,让中华人文精神避免被误读与剪裁,需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微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体验。三是方式上对接时代特点。目前社会文化的多元,传统文化出现了新的一种封闭和盲目,需要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网络化等方式建立促进传统文化自信与提升的多种新的传播和教育体系。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也谈“暖炕”申遗:文化资源如何精耕细作下一篇:中国画走向世界讨论观点选辑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