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晓兰 闫品 陈开明 高福海(左至右) 光明网讯 2014年伊始,辞旧迎新,笔者代表中华名人协会书画院约见了四位不同层次身份的中国书画人,代表了学院派、协会派、书画人的不同观点。这四位画家分别是: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陈开明;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双会员”,教师殷晓兰;中国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双会员”,书画家闫品 ;北京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双会员”,当代山水画家、界画家高福海。请他们谈谈中国画如何产业化? 画家四人谈:中国画如何产业化? 陈开明在创作 问:中国画是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画形成文化产业是必然的现象。但流派各异,城乡分散。如何形成产业集群?如何走向市场?如何通过媒介转化成商业价值?陈教授,你是最喜欢“沉底”的老国画家,曾为创作步行十万里,去年又去了宁夏、陕西、贵州、甘肃、内蒙等多个偏远省份,请你谈一下看法。 陈教授:一句话,走出去。 去年,我有200多天在西南、西北等基层转悠,故事很多,体会也很多。河南有一个村,过去很穷,近两年,全村村民画老虎,水平不亚于专业画家,每年收入达到三千万,不但脱贫致富,而且没有一个“上访户”。这就是民间文化变产业的“魔力”。 我去河北宁晋县一个村的书画院,农民专画工笔画,很专业,据说有一幅八平尺的画卖出1500元,被一个广东画商买走后,在香港拍卖会买出了80万! 中国画要实现产业化,画家一定要走出城市和画室,远离书画会,不要围着大款转,要围着大众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层书画人服务,帮助他们把偏远落后地区没有走出来的人和作品,做辅导人和中介人,实现市场价值。 我历来主张,阅万卷画,走万里路。中国画资源丰厚,变成产业需要买卖对接,这个过程不会太长。现在,各地政府都在拿出资金支持文化产业,书画是成本最低、文化含量最高的产品;各种企业都在追寻企业文化,书画是最好的标识“符号”,文化魅力无限,这就是中国画的独特功能所在。 我去江西,九江中石化的徐书记说,我们企业每年利润都超过一百亿元,准备拿出几千万来扶持书画产业,但是缺少书画家来指导、鉴赏,很多干企业的人家里和办公室都喜欢挂名人字画,但这些字画很多都是赝品。这种现象并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在盲目追寻文化。 书画家走出去,对历史名人字画的鉴别也非常有益处,我在宁夏一位朋友家里挂了一幅康有为的书法,由于鉴定不了真伪,朋友答应把这幅旧字,以两万元卖给画商,定金都交了,让我阻止了,我说,这幅字在北京至少值两百万!眼力就是生产力,这在中国画实现产业化尤为重要。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用什么来说明呢?就是货币。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