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传统文化正成为潮流

2014-10-21 09:53| 发布者: 水墨中国| 查看: 798| 评论: 0

9月9日和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两度谈到学习古诗文经典的重要性,引发舆论关注。国学、古琴、书法、京剧、围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项目越来越被人所关注和学习。在我市也有很多人重学经典,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其中,有成人也有孩子。他们的参与,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正成为一种潮流。
和合承德网记者 张艳梅 通讯员 韩燕南
  国学:来一场传统文化的洗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魁星园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都会传出孩童们稚嫩的声音……
  “小时候就会背这些,那时并不太理解这是经典的国学。现在看到全国各地都有专门的国学班,不仅孩子学,还有成人上的国学班,才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市民刘女士说,承德每次举办与国学有关的讲座或活动,她都带着孩子参加。
  除了各学校积极开展国学学习,今年暑假,市青少年宫也面向承德市所有中小学生开设免费国学读经课程。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所理解的国学内容也越来越多。”市青少年宫国学班韩老师认为,这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熏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除了国学班,如今,承德还涌现出国画、书法、围棋等各种传统文化的培训班。
  14岁的李雨涵学国画已经7年了。如今,她可以随手就画出一幅山水画。“画画本身就很锻炼孩子的性格,画国画更是如此,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画出来时体现的是一种境界和修为。”李雨涵的父亲非常支持女儿学国画。
  “寒暑假来培训的学生多一点,现在光周六、周日开课,每月收300元。”桃李街一家国画美术班的负责人介绍,有些孩子是为将来艺考做准备的,但也有一半的孩子纯粹为爱好而画。他也希望孩子们从小接受艺术品的熏陶教育,享受传统文化,将来能推崇自己的传统文化。
  每天晚上一有时间,13岁的李志新都要和父亲对弈一盘围棋。虽然自己输的时候多,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对于李志新来说,那种黑白子的诱惑远远大于电脑游戏。
  “勤于思考、耐得住寂寞……没想他能把围棋学成啥样,但这种传统文化真的是让孩子得到了升华。”在李志新的妈妈看来,这是孩子学围棋后的最大收获。
  乐器:“高山流水”的诱惑
  优雅落座,神情淡然,手抚琴弦,空灵悠扬的琴声从56岁的赵淑英手中流出。
  一曲《渔舟唱晚》奏完,赵淑英开心地笑了。在承德市老年大学学古筝已经快一年了,现在她已经会弹十多首曲子了。
  “都是受我孙女的影响,现在我俩比着弹。”一年前,退休在家的赵淑英承担起了送孙女上古筝班的“任务”。第一次送孙女去古筝班时正赶上早去的老师在教室里弹奏,“当时我瞬间就被古筝空灵的声音给迷住了,不能自拔。”
  自此,赵淑英开始学习古筝。在她的家里,也经常出现一老一小“切磋技艺”的画面。如今,赵淑英已经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每有演出,她必弹一曲。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赵淑英说,近些年来,古筝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所接受,“我们老年大学里一个古筝班四十多人,我孙女上的古筝班里也有不少大人呢!”
  为什么赵淑英迷恋上了古筝?在她看来,古筝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化,更让她在千古流传下来的音韵中找到了内心的沉静。“老人弹古筝修身养性;年轻人弹古筝舒缓压力;孩子弹古筝传承经典……”
  赵淑英说,培养这样的爱好,可比打麻将好多了。据了解,市老年大学的各种乐器班报名都很火热。二胡、扬琴、萨克斯……许多退休老人选择在这里怡情养性。
  今年暑假,16岁的李凯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穿梭在各种文化补习班里,而是和爷爷学起了二胡,“好玩,我喜欢,听爷爷拉《二泉映月》美极了,我一定要学到自己也能拉出这样优美的曲子。”现在,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李凯都会去对门爷爷家,学上一个小时。
  在我市,扬琴、笛子、琵琶……这些传统乐器的学习班也不少,并且费用不菲。但高额费用依然挡不住市民的热情,学习者不分年龄,不分行业。
  京剧:难以戒除的“瘾”
  “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婉转的京胡,悠扬的月琴,悲戚诀别的离情令杨利民回味百转。
  作为承德铁路俱乐部的主任,他对京剧这一国粹情有独钟,也一直致力于将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承德铁路的戏迷俱乐部成立于10多年前,最开始只是铁路系统内部几个志趣相同的爱好者在一块“乐呵乐呵”,但现在已经发展成了30多人的演出团体。成员分别来自我市各行各业,大家互不相识,因京剧结缘,聚到了一起。
  在承德京剧票友界,提起“戏痴”张瑞龙,几乎无人不知。他也是承德铁路俱乐部的一员。
  这个以卖鱼为生的汉子,他把自己的这一爱好唱到了国际舞台上。去年秋天,在国际京剧票友邀请赛上,他凭借《锁五龙》,夺得“最佳表演奖”。
  “喜欢,没什么由头,那种细腻与豪迈是无法比喻的。”张瑞龙还义务当起了市第四中学课外特长班的老师。“每一段京剧都有一个历史故事,仁义礼智信,这些在京剧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多学点这样的戏曲,既长知识又陶冶情操!”
  得益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这一队伍中。
  丰宁实验小学的杨腾虽然才9岁,可他拜京剧名家朱宝光先生为师已经两年了。
  5年前,“京剧进校园”,这一活动在承德地区各学校火热兴起。而杨腾所在的丰宁实验小学也开设了“京剧”校本课,这让痴迷京剧的小杨腾如鱼得水。
  如今,杨腾的京剧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出色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校园里的“粉丝”。课下,他常和京剧兴趣班的同学“吼”上两嗓。
  声音:传统文化要大力传承
  如今,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从各地国学的风潮,到“汉服”展现,从“汉式”和“满式”婚礼的私人定制,到“中国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的电视时尚……
  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作为资深笛子演奏爱好者,65岁的刘洪说,“这些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所以在今天还如此地有魅力,就是因为它们的内涵。无论是乐器自身还是乐曲,都是历史。”他表示,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玩”这些和玩游戏一样痴迷,哪还会有那么多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况且,现在艺考升温,其中很多方面都涉及传统乐器。
  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大都市中,很多人觉得累得生命透支,像太极拳、瑜伽这些古老的“慢运动”以及抚琴、刺绣、书法、茶艺等行为具有抗焦虑的功效,也因此成为现代人养生养心的好方法。
  的确,如今,传统文化的热潮感染了不同层面的人,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自从《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这些节目开播以来,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奔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解读,也对这股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是好事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更多的人发扬光大。长期耳濡目染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为,更是一个民族自信的表现。”我市著名民俗专家尹忠老先生如是说。
  但尹忠老先生也表示了他的担忧:国学是中国人的文化宝库。近年来,从高等学府到市井民间,从大学课堂到幼儿读经,国学在各个角落受到追捧。
  但国学中所蕴含的绝非是简单的“子曰诗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蕴含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主题。所以,学国学不应停留在读经吟诗的层面上,还应当继承其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等。对于国学热,国家和社会也要正确引导,去伪存真,让国学重新产生“正能量”。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