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翔 20世纪以来,水墨试图以西方化的形式语言、观念、主题、技法,改变或解放中国传统绘画早已形成习惯乃至程式化的笔墨、题材等特征,并取代中国画这一狭隘的民族文化概念。85思潮之后,经过新文人画、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等方式的探索,水墨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形态边界,而且开始探索通过与本土文化传统的有效融合,以体现一种建立中国当代水墨价值尺度与批评话语的自觉,然而身份问题却成了水墨走向当代艺术所面临的最根本的症结或瓶颈所在。进入21世纪以来,水墨的实践固然早已超越了以往既定意义上的中国画概念,但这种进步也仅仅只是为了获得文化身份及国家认同在意识层面所进行的一种表征而已,身份问题依然对水墨形成一种纠结的态势。其实,如果我们在水墨外在身份问题上越想强调中国的本土性,越在乎中国的文化身份,反而越加陷于身份危机当中,这种思路与以往称为中国画的概念没什么改变,但无论如何,水墨通过自身的演变来获得“当代性”这种目标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此过程中水墨身份的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水墨身份的自觉不仅仅只是重新定义水墨那么简单的事,最重要的是必须要解决水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内在的身份问题。换言之,水墨自觉就是如何看待水墨的内在身份,即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水墨内在身份的自觉是一种文化态度。 水墨内在身份的自觉首先要从本质上认同水墨本身就是一种中华特色的文化,并且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发展。水墨如果不承认自己的文化属性,就完全丧失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这样的结果是不能作为一种文化身份而独立存在于世的。因此,水墨一开始就必须有一种文化认同或者说文化归属。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神,蕴含着中国文人气质,彰显着传统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就是文化性,即表现儒学文化人格,重视伦理与人道,热切关注社会与民生,这一点恰好吻合了当代艺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关照,直通了水墨的当代文化担当。同时,水墨追寻内在的和谐,接受禅意的文化熏陶,重视人的自身,强调人内在的精神美。艺术家在自由表现物象形态和精神的同时,将其所见、所想、所知、所感,经过思维加工,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通过水墨趣味、意境的表达,能够使自我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当代艺术是一种追求精神至上的艺术方式,水墨的趣味、意境等方式可以转化当代人在精神诉求上的表达需要,满足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强调直观与感悟,主张超脱,注重体验,超越表象,彰显自我,形成宏观的思维方式、情景交融的意象构建、托物言志的创作用心,同时又使万物气象凸显。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