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命运几经起落。国学复兴,在今天已经成为许许多多人所主张和期盼的未来。不过,在历次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中,经学——这个看似专业,却又在传统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领域却一直沉寂,很少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如果说康有为是近代经学最后的代表人物,那么,在今天是否还有一位能够代表经学的学者?是否还有像样的经学呢? 最近,著名国学家汤一介(上图)去世,他生前主持编纂的《儒藏》也再度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儒藏》的出版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当今儒学乃至经学的一个象征和符号。 自汉朝以后,在儒家思想占据主体地位的中国文化中,经学一直都承担着构建社会伦理的基本框架的功能,大到济世治国,小到待人接物,经学建设着整个社会,也建设着每一个人的人生。 “为往圣继绝学”,某种意义上,本身也是在扩展着经典的内容,也是在“为生民立命”,不仅使得经典能够常青,也使得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有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本准则。 近代以来,传统断裂,经学中绝,尽管传统文化数次复兴,但人们关注的目光更多是在历史、诗词乃至风俗等方面,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经学,却少人问津。传统的经典如何去适应和协调现代化的社会,又该进行怎样的创造性转化,才能重新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和生命。 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更快乐?弘扬国学不是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是要让现代人重新找到让生活更加自如和快乐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学对于经典的扩展、解释和补充,恰恰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的途径。因此,汤一介所主持的《儒藏》编纂,本身也是儒家经典之学在现代的一个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