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濮存昕:我们身上都有传统文化的DNA

2014-9-15 09:09| 发布者: 水墨中国| 查看: 936| 评论: 0

9月21日,“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简称“唐宋名篇”)将亮相上海大剧院。朗诵会1999年由孙道临发起,如今孙先生已经不在,接过《琵琶行》继续朗诵的是濮存昕,届时他将和丁建华、乔榛、方明、肖雄、女高音迪里拜尔等艺术家一同吟诵流光溢彩的唐宋诗词。演出前,濮存昕特地到沪热身,记者也有机会和他聊一聊“传统文化那些事”。

在娱乐盛行的年代,办了15年的朗诵会会不会“太老”?濮存昕不这么看,“古人会看一夜月亮,写出千古绝句。我们现在偶尔仰天看看十五的月亮,大概五分钟之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李白举头望明月,用20个字(只有微博字数的七分之一)就穿越了千年,现代人能做到吗?

和观众进行一场平等交谈

过去15年的经历告诉濮存昕,唐宋名篇还是大家的最爱。“传统文化有一种DNA式的印迹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并不生涩。它们传到今天,跟我们的情感和思想深处的东西是一致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也在印证自己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理解。”

今天我们用各种可能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这对社会进步特别重要,特别是对孩子,这是濮存昕对这场朗诵会的看法。“开场有几十位小朋友一起念律诗,都是短篇章,有三四十首。听到‘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些句子从孩子们口中朗读出来,这个节目的意义就一下子突出出来了。”

意义之后,是交流。“我们把观众看成是共同创造的合作者,所以我们在台上不搔首弄姿,不炫技取宠,是对观众进行一种平等的讲述,希望得到观众的回应。”乔榛在观众见面会上曾经说过,越来越觉得朗诵是在说话,哪个调式已经不重要了,但一定要服从心与心的表达,一方面的心就是来自观众,“把观众作为创作的对手和对象”。

传统文化呈现了人的品质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教育效果的显现,通常是在三、四十岁以后,在他们立业成家、有了一定经历之后。实际上,传统文化的这种修行,是为人生的远途做准备的。它不是为了在二十几岁去争制高点,更多的是告诉你做人的道理是什么。”

问濮存昕,与诗词结缘的原点是何时?是谁的诗词?他倒有些为难了。“很难说,比如辛弃疾,我觉得男人都会特别喜欢吧。我现在这把年纪了,再读他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是一点悲观也没有,因为我这辈子就这么过来了。如果贺龙读,或者陈毅读,会怎样?我想一定是潇洒的,不会读成悲切。”

这一次朗诵会也有这首《破阵子》。虽然不是由他来读,但不管谁读,每每读到那里,濮存昕总是习惯性地过滤一下自己的心境。“要过滤一下。‘了却君王天下事’,我现在要收官了,退休了,可不是失望的事儿,而是非常值得庆幸。年轻人需要我,我帮忙;不需要我,我到别处玩去了。你说,是不是和我的生命有些接近?”

濮存昕这次在台上读的,是孙道临曾经读过的白居易《琵琶行》。“那是对天下的怜悯。歌姬是被人看不起的阶层,可是这个官员在自己的命运面前,面对一个沦落江湖的卖唱女孩,倾注了这么大的情感。孙道临老师每次读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他会真的落泪。我现在做不到他那样,但我也会感动,相信9月21号那天,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我的感觉。”

剧场可以滋养城市性格

古典很美,但我们能静下心来听吗?濮存昕说自己也“在路上”:“不可能天天背啊,我也是一样,也得糊口啊。高雅的时候,我看得懂团扇后面天仙似的人面,但恶劣的、俗的东西我也懂。我们更多的是用一种方式去改变,那就是文化。有人说剧场可以滋养一座城市的性格,尤其夜生活更见其本质。就像人一样,我们见面,一问职业,哦!你是记者,我大概知道你每天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但是对一个人真正的了解,就一定要知道他下班干嘛去了,他家里会布置成什么样,他会买什么牌子的汽车,穿什么样的衣服……同样,一个城市的夜生活,球场、图书馆、电影院、剧场,就是这层本质。其实走进剧场无所谓懂不懂,你说谁最懂?我们也一样,只是尽可能地亲近罢了。古人的生活单纯,节奏慢,一件事情可以冥想很久,联系到天地。我们现在哪里顾得上这个?所以,你会看到古人写到这样的诗,‘呼龙耕烟种瑶草’,也能看到‘踏天磨刀割紫云’。他的气魄就在这里,我们现在生活在城市,很难接近这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什么意思?这是一辈子的修行,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我们作为演艺人员,面对名和利,不纠结于自己一天到晚看到的那些东西,才能感觉到‘天晓不为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的那种意境。”

谁都没把曹禺完全读懂

人艺新版的《雷雨》被观众笑场,演过周萍的濮存昕自然会被问起。“这事儿不用再说,我演的时候已经不是年轻人,也没演好。我们谁都没有把曹禺先生完全读懂。真的是永远的曹禺,永远的《雷雨》,说不尽,那就接着说呗。我们现在正在策划新剧本,但一定不自满,一定不能埋怨观众。观众印证了我们很有问题,孩子可不装假,他笑就是笑,说明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把他们带入情境当中。”

他认为这件事到目前这个阶段,可以不必讨论了,但关于“艺无止尽”还可以继续聊聊。“曹禺先生说《北京人》是喜剧,但是谁演出喜剧味道来了?中国所有戏剧作品最接近契诃夫的是《北京人》,可是我们还没排出过那个味道。80后、90后可了不得,我们都老了,他们需要你就帮忙,不需要你,千万别张嘴,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我们得把自己的事做好,多余的话少说。”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