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传统:艺术生根于“大文化” “到西藏来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追寻传统。”唐天源的这个说法,让记者不由得一愣:国画的传统在西藏吗? “国画的传统不是在西藏,而是在‘大文化’的概念,在绘画、书法、在金石篆刻、在诗、在文,当然也在认识各民族、各宗教的过程里。”唐天源说,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民俗和宗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艺术家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里,能找到题材、技法上的新思路。 “除了壮美的自然风光,西藏寺庙里的壁画、雕刻能够丰富绘画素材,文学和宗教中蕴含的思想能够提升艺术的境界。中国书画需要多方面的积淀,并不是简单地把物象画出来。没有思想、没有深度的作品,算不上好作品。” 除了“后重彩”,白绘是另一个唐天源重点钻研的领域。白绘即白描画法的最高境界,不打底稿,直接运笔写心中臆象。白绘的线条具有书法味、金石气,在唐天源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但现在,这一画法的传承却面临着问题。 “我们现在的学生想上美术学院,要考的科目都是素描,是西洋画的基础,却极少有考线描、考书法的,这本来就是个问题。我们的美术教育应当反思,不能把传统都丢掉了。” 唐天源说,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很多学艺术的人不爱艺术,“他们考美术学院,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因为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低,本身没有积累,也不重视吸收文化养分,以为考试前加强培训个一两年足矣,不要说传承文化、成名成家,连基本的鉴赏能力都不具备!” 追问内心:画家应当为谁而画? 国画的创作和鉴赏对文化积淀的要求如此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艺术形式、新风格流派的冲击,国画会不会面临曲高和寡的境地? “好的艺术作品绝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定是人人看得懂!”唐天源举出一连串中国历史上众多画家和诗人的例子,“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卖会上,国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刷新其个人记录,并暂时成为今年春拍成交价最高的中国艺术品。而在保利春拍的当代水墨专场,国画家赵绪成描绘藏族百姓日常生活景象的《缝帐篷》也拍出了1265万元的高价。收藏家对国画的追捧可见一斑。 “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肯定是好事!如果画家都穷困潦倒,每天只想着生存问题,那怎么可能有创新和进步?”唐天源说,“但是,在市场繁荣的背后,要警惕那些炒卖、坐庄的现象”。 唐天源认为,艺术品的价值有三个层次,依次是品质价值、文物价值和名人价值。在不健全的市场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名人价值,而忽视了最根本的品质价值。而当代艺术作品市场表现起伏过大,不仅对收藏家无益,有时候也会伤害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现在国家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扶持力度,从环境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多支持,而在繁荣的市场中,艺术家自己要保持一颗宁静不浮躁的心。” 在唐天源看来,艺术的基本功能是为人提供美学上的享受,艺术家的创作应该为大众服务,“不要光迎合画商的口味,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一个艺术家的成就有多高,只有历史能下定论”。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