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众多中国艺术家寻找创作灵感的圣地。一代代画家进藏,在这里找到了什么?如何表现这块神奇的土地、又如何推动艺术的革新?日前,新华社记者对话赴藏采风的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上海虹桥画院院长唐天源,聆听他对西藏、对国画传统继承与创新的看法。 追求创新:艺术家当深入生活 这是唐天源第二次进藏采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了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市,珠峰、南迦巴瓦、纳木措、羊卓雍措等神山圣湖,都留下了他不顾高原反应坚持写生的身影。 回到拉萨,谈到此行的收获,唐天源并没有赋予过多的浪漫主义色彩,直接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刚创作的一批以高原风光和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唐天源说,他找到了“后重彩”山水技法创新的新灵感。 重彩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支。唐代以后,水墨山水成为主流,重彩山水画的发展一度陷入停顿。近代以来,张大千、林风眠、李可染等国画大师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重彩山水的复兴和发展。及至当代,重彩山水在艺术圈和艺术品市场上备受推崇,也成了艺术理论家、画家研究的方向。 “如何不脱离‘笔墨’传统,同时又能满足现代人对色彩的审美需求,是我一直研究的课题。”唐天源说,“在西部、在青藏高原,这些山的硬朗的线条、云朵投在山体上巨大的阴影、瞬息万变的光线,给了我灵感。” “艺术家要创新,必须要深入生活,从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在都市里闭门造车,难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唐天源说,“古人哪有我们这样好的条件,还能上高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这一切,‘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艺术家不能忘了,自己肩上还有推动艺术发展的使命。”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