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我们该怎样来继承 继承什么样的传统

2014-7-4 09:54| 发布者: 水墨中国| 查看: 1036| 评论: 0

  传统, 我们该怎样来继承

  如何继承传统,继承什么样的传统,是一个令老辈人心疼,令小辈人头疼的问题。

  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有的“老辈”就会站出来,指责“小辈”们如何如何不知道屈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并因此发出不少感慨,感叹年轻人不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叹优秀的传统面临失传,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在过除夕的时候,过元宵的时候,清明,中秋……都难免“老辈”的一番发问,“小辈”的一番支吾,继而是“老辈”的一番训话与责难。

  姑且不论“小辈”的不懂,“老辈”的应该起到怎样的教育,帮扶的问题。单就民族传统文化本身而言,恐怕对其的理解,“老辈”们也未必是权威,更未必能够强求“小辈”们一定按照他们的意见进行学习。因为,“老辈”们自以为透彻了解的传统,未必就是真正的传统,他们自己熟悉的历史也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

  我们自认为很好地继承的传统,恐怕并不严谨。就拿端午来说。社会上普遍能够接受的说法是这样的。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也为了防止鱼虾毁坏他的遗体,于是划着龙舟,将糯米包进叶子中,煮熟后投到江里。于是也就有了流传至今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但是,这种令多数人信服的解释并不一定就是史实。另有一条同样流传广泛的解释,早在屈原之前,我国南方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的端午习俗,是为了祭奠在五月初五殉国的伍子胥。而在江浙一带,这种解释影响甚大。

  清明节的传统也是如此。“老辈”们要求“小辈”们在清明节祭奠先人,祭拜祖先,而且总是搬出“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典故,告知人们,并以此证明清明习俗的流传有序。诚然,这种尊重逝者的传统应当传承,而对于清明节本身与祭奠祖先习俗的关系就根本站不住脚了。祭奠祖先的习俗来自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祭奠介之推而设立,而清明本应踏青郊游。后因二节相近,渐合为一,而寒食节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同样,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总有一些爱美的女孩子穿上和服留影。传到网上之后,就招致一片骂声,网民们纷纷义愤填膺,指责这种在它们看来类似汉奸的行为。仿佛同胞一穿上和服,就刺激了人们“华夷之辨”的民族心理底线。殊不知,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称和服为“吴服”,是沿袭自我国东吴一代的服饰,是代表我国祖先的智慧与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当代国人竟然把这些本属于自己的传统想当然地认为是别国的发明,而且还自相指责起来了。

  所以,我们想当然的传统,可能就根本不是历史的原貌,我们令别人记住的习俗,本身也缺乏科学的考证与严谨的探求。

  讹传也不要紧,但是一定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总有这样的一种习惯,“小辈”年轻的时候,不爱听“老辈”们的话,渐渐地,当“小辈”们也老成了“老辈”的时候,也就拿出了“老老辈”的那套,当作了金科玉律,来教育“小小辈”们。但是他们不晓得,就在他们从小变老的过程中,他们把“老老辈”们的东西打了多少折才传递下去。于是一辈一辈地就这么打着负复利传递下去。几个周期下来,真正的传统还能剩下多少,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千百年后,又要有学者重新去考证,考证的结果,重新被怀疑,被怀疑过的答案,再重新受到重视。

  当然,如果从一开始就准确地流传,那么,传统的真相得以保留,后世岂不是要少许多麻烦吗?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代流传过程中的遗忘与讹变是难以阻挡的自然规律。但又翻过来看,规律产生的偏差也是可以被人为纠正的。如果从我们这一代人做起,开始重新审视这些世代流传的传统,考证其来源,认清其本质,不在盲目接受的基础上往下流传,或许可以将真正的传统与历史的真相得以还原,将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虽然不能强求每个人都了解一切,但起码我们要有客观的态度。对待传统,我们都不是权威,也难以称为权威,我们也就不能用老辈对小辈的简单逻辑去如法炮制。毕竟,科学严谨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更宝贵的传统财富。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