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丑陋行径

发表时间:2012-6-15 22:43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3138) 评论: 0

导读:   “劣币驱逐良币。”华辰拍卖董事长甘学军这样评价当下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亿元神话、高回报率,这几年艺术品市场火爆狂热,不少投资资金趋之若鹜。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下称“雅昌监测中心”)统计显示,去年 ...
  真伪之间的时间悖论

  在如今火热的拍卖市场中,经常出现行内人认为并不是很好的藏品,却被推到很高的价格。

  齐白石的作品2012年春季的价格达68万元/平尺,去年春季曾达到历史最高价124万元/平尺。而比如某大拍卖行的一次小拍上,一件齐白石的作品,估价仅几万元,在拍卖行业的潜台词就是,这是有争议的拍品,所以不重视。但这件拍品最后卖到了五六百万元,让传统藏家们很疑惑。

  同样涉足艺术品金融产品的甘学军解释,这很可能就是艺术品信托的投资顾问机构在抢着建仓。

  投资资金的特性是要迅速取得定价权,产生市场指数,追求建仓规模,因此建仓过程是大规模购买,进而拉动价格迅速上涨,并引发赝品大量投放市场。

  以齐白石画作为例,作为极高产的画家,其一生的作品约有万件,但目前仅在拍卖市场流通的齐白石画作,就已成倍地超过了这一数字,业内人士估计可能达到10万件。

  同样是购买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之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悖论。

  对收藏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万一是假的呢?”,而对急于建仓的投资者来说,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万一是真的呢?”

  对急于建仓的人,资金运作的最大成本是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因此他们通常带有侥幸心理,觉得不可放弃每一件可能是真的作品,所以将时间成本的重要性至于真伪之前。在疯狂的市场里,投资者很可能会带着采取博傻和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投资。但传统收藏更为谨慎,因为藏家并不会太过计较时间成本,可能用一辈子来收藏和鉴赏。

  与一般金融产品不同,艺术品并不是买入的量多就能取得定价权。“你可能买入了上万件齐白石作品,也不一定能掌握到定价权,因为很多是成色不足的东西;但有人可能只买入了十件作品,就掌握了定价权,因为他手中的都是代表作。”甘学军说。

  除了把握建仓时机,机构建仓还必须有明确的指数支撑。通常,人们参考的是艺术品在每次拍卖中的价格变动指数。在投资领域,几年时间内多次上拍的作品才能迅速绘出价格指数,投资者会以这一指数上扬的趋势作为购入的依据,因此要求艺术品在短时间内高的换手率;但在传统收藏市场,高的换手率意味着这并不是一件好作品,所以大家都急于出手。

  “投资终归要依赖资本市场的规律,所以要把传统收藏和投资区分开,否则永远纠结不清。”甘学军说。他提醒,单纯以金融市场投资工具来做艺术品有极大风险,因为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传统收藏永远是标杆,价值的认可、价格的评估,都是从传统收藏中获取标准的。
123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