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取势” 与“ 取质” 艺术虽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但是它最终要归于技术层面,体现在水墨人物写生过程中,那就是观察与表现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画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线造型,基本手法是通过丰富变化的线条穿插以表现出物体的形象结构。中国画的线条痕迹所形成的外在轮廓使形象具有很强的平面特点,这与西画焦点透视法所显示出的立体空间感觉具有本质的不同。在西画的处理中,人物外在轮廓需要被模糊虚写,其目的是体现出形体的转折与空间,但是对中国画来说,为了强调主观感受,物象的轮廓和结构转折处的关键部位往往被实写,不同的绘画理念与审美特质决定了相异的行为方式,正所谓怎么“ 看” 决定了怎么“ 画” 。水墨写生时,立体的空间、明暗层次等现实因素是没法去除的,如果这些因素掺杂于水墨人物写生之中,势必造成许多塑造上的矛盾,这就要求写生者在主观上改变素描写生的观察与处理方式,进而形成“ 中国画” 式的观察方式与笔墨构成系统。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论述:“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人物写生也与此类似。他继而又说:“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视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由此可见,取其势便得其气象精神。与郭熙对山川自然的观察、表现及概括手法一样,水墨人物的写生造型同样需要“ 取势” 和“ 取质” 。 “ 势” 在文学与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运用。《辞源》里对其解释为“ 权力、威力” ;“ 形势、趋势” ;“ 态势、姿态” 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定势第三十》中说:“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可见此处的“ 势” 是指文章的“ 风格姿态” 。其实,不仅是文章要体现“ 势” ,绘画也是对“ 势” 的关注与获取。人的形态有两种存在方式:肉体与精神,反映在绘画概念上则为“ 形” 与“ 神” ,二者各自具有独立性,但又必须是统一体。郭熙认为山水之势就是山水的气象精神,那么人物的“ 势” 则具有同样的含义。细而论之,人物的“ 势” 分内、外两个层次,外形之“ 势” ,即所谓的“ 形势” ,是指物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动作趋向,那么取其势就是对物象外在形态的整体把握。还有一种“ 势” ,是物象内在精神的外化,是一种“ 神势” ,所以这种取势就是对物象内在精神、动作仪态的整体把握。无论是人物鸟兽还是山川花草,这种精神层面的“ 势” 皆能被感受得到。“ 苏轼在《东坡论人物传神》中描述到:“ 吾当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做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由此可见,形之“ 势” 与神之“ 势”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者共同体现出人物的整体形象。宗白华说:“ 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 取势的过程,就是通过视觉方式整体观察、感受的过程。 “ 质” 的含义是物体的质感、质地与肌理。在中国画的审美范畴中,“ 质” 的意义并不是指客观物象的表面细节,而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某种笔墨形式或效果;“ 取其质” 也不是被动地对形体、质地、细节的客观描摹,其中有作画者的主观感受以及将物象分析、取舍、抽离等将客观物理进行艺术转化的行为,其价值已经赋予笔触所塑造的形式美感本身。因此,画中的“ 质” 是非物理性的,就其性质而言,它一方面是画家主观审美意识与自然形质特征相契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有效的笔墨结构与变化层次的关系。 在水墨人物写生中,客体的物理层面的“ 质” 是通过笔墨的“ 质” 来实现的,其一是通过丰富的墨色变化表现结构形象;其二是通过笔墨的变化“ 编织” 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结构形象,即以平面特征的线暗示形象的存在。中国画的“ 立体的效果” 来自于线条对结构的暗示,进而使观者产生某种程度上的立体的联想,它并非是立体素描那样直觉的立体效果。同时,笔墨线条的穿插组合应建立在作画者对所看到的形状的理解之上,并通过丰富的想像把表像与结构联系起来。这时,由于光源的存在所导致的色彩倾向、明暗层次、衣纹的立体变化等表面化形态都不应成为塑造结构的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在动觉方式下,随着视点的变动,有时所看到的并不完全是想要画的,必须把它们解释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笔墨形式,并体现出作画者对平面空间分割的能力,以暗示物象结构的存在。根据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形体的塑造要有利于笔墨的安置并使之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和解放,不能把线条的概念狭隘于“ 面的转折” ,这样将会把模特表现为一个被线所框定的形象。因此,笔墨线条不必拘泥于实际的科学意义上的解释,它始终要对“ 美” 负责。正如歌德在其著作《人论》中所强调的一样,“ 艺术并不打算在深度和广度上与自然竞争,它停留于自然现象的表面;但是它有着自己的深度,自己的力量。它借助这些表面现象中见出合规律性的性格,将这些现象的最强烈的瞬间定形化。” 这就是“ 取质” 的意义所在,这才是艺术能够打动人心灵的真正原因和力量。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