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一位朋友几天前笑称“各地发现‘能用文言写高考作文的国学奇才’的高潮又行将到来”。 诚然,尽管笔者一位长期负责一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长辈曾言之凿凿,这类“国学奇才”不过是走正途没把握,想借此博一把侥幸,并且笑称“如果这样的考生有一百个,九十九个都只能是零分,另一个则是满分”。 事实上,这些“奇才”的文言文倘被古人看了,怕是只能当成一场笑话:即以几年前因媒体炒作而名噪一时的一位考生为例,这位被名校教授大肆推崇,自己更在博客中宣称“千载之后,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的19岁青年,非但写的诗词文不从,字不顺,而且其得意之作居然通篇涉嫌抄袭,其诚信也大可质疑。 当然,这位小“奇才”的“偷鸡”功亏一篑,如今怕是没几个人记得他,而另一些大“奇才”则把“国学”舞作金箍棒,在他们笔下,“儒商是最早的家族企业”,甚至“当今改革走的就是儒宪道路”之类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考验着国人的忍耐力。 放眼看去,这样千奇百怪的“国学”还真俯拾皆是:风水命理是“国学”,真真假假的“神医”“神拳”“秘方”“秘笈”“养生大师”是国学,修家谱、立祠堂是国学,穿上古人的袍褂靴帽招摇过市是国学,在高考考卷上用半通不通的“伪文言文”作文、用自己不认识,古人也未必认识的“先秦文字”答卷,也说是“国学”。 这些“国学”和“国学奇才”中固然有真才实学者,但毋庸讳言,泥沙俱下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有的国学大师将原本是寻常知识的东西当做“重大历史发现”(如曾有“国学大师”宣称“发现张飞、刘备和曹操是亲戚”,其实这个发现,裴松之注的原版《三国志》中就记载得一清二楚);还有的人打着“国学”的招牌指桑骂槐,排斥民主,鼓吹排外,宣扬狭隘民族主义。 水汪汪的“国学大师”“国学奇才”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有“成功榜样”。 比如近年来高考中层出不穷的“国学冒险”,从文言作文到“古风长卷”,从小篆书卷到“甲骨文答题”,一个比一个离奇,尽管他们的做法、他们的国学水平,不断受到质疑,但其中不少人却“一击得中”,最终达到了他们“跳龙门”的“战役企图”。 可是按照高考的规矩,他们都是犯规者:一些“文言作文”被批了满分,阅卷者声称“看不太懂”,而自古至今,“高考”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文从字顺,一目了然,如果真的“看不太懂”,照理应该是不及格。从隋唐始行科举起,就要求用小楷答题,而恢复高考后,高考规则中也明文规定,文字应清晰、易辨认,不能潦草或写异体字、别字,使用小篆、甲骨文(姑不论真假)答题,如果按照场规严格执法,理应一分不得。 如果相关把关者能够严格照规则行事,“国学冒险”者每次冒险都以碰到头破血流收场,后来者就会互相提醒,引以为戒,不敢作此念想。偏偏近几年来,舆论、媒体每每大篇幅正面宣传这些“国学奇才”的“先进事迹”,看不懂的作文可以当范文、得满分,达不到分数线可以通融,实在不行可以“破格”,冒险者凭借犯规和被夸大了的“国学天分”如愿以偿,志得意满,他们冒险的成功,自然会激励更多后来者起而效尤。 这些考场上的“国学奇才”所获不过小利,那些打着“国学”招牌,兜售各类“养生秘方”“传统价值观”,骗取名利、金钱,误人子弟甚至祸及性命的“大师”“宗师”们,许多在被揭穿前已赚得盆满钵满,一些人至今仍光环耀目,坐享尊荣。在所谓“成功学”的误导下,这些人的“成功”被夸大,其不择手段之处即使被揭穿,也常常被包装成“成功技巧”,舆论、公众、名人对“造神”兴趣盎然,趋之若鹜,却对“解码”敬而远之。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国学”大环境每况愈下,“国学多妖”,何足为奇? 要扭转这一局面,最根本的出路,是还传统文化以本来面目。传统这东西,只要抛却功利心和急躁心态,抱着平衡、端正的心态去审视,就能多少洞悉其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