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为什么中国古代书画没有鉴定大师了

发表时间:2014-3-7 08:51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807) 评论: 0

导读:   谢稚柳、徐邦达、启功、杨仁恺、刘九庵是公认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五老”,然而由于他们的相继去世,以致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进入了无大师无权威时代。那么,为什么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首先,由于谢 ...
  谢稚柳、徐邦达、启功、杨仁恺、刘九庵是公认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五老”,然而由于他们的相继去世,以致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进入了无大师无权威时代。那么,为什么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首先,由于谢稚柳等几位鉴定大师所处的时代而造就的特殊经历是后人无法效仿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谢稚柳、徐邦达、启功、杨仁恺、刘九庵等人共同担任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小组成员,开始了为期八年左右的全国范围内古代书画的“普查”工作。“普查”的对象主要是以国家文博机构、文物商店、图书馆等为主,另外也有少量的私人收藏。当时的设想是通过此次“普查”搞清楚全国各类机构中究竟收藏有多少古代书画,并根据鉴定、考查,建立一部古代书画的档案。在对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零八个单位和一部分私人藏品进行了初步的鉴定,过目古代书画共计十万余件。

  经过“五老”鉴定过的很多古代书画已经盖棺定论,只有一少部分存在争议的作品还需后人努力去鉴定,但实际情况表明再去大规模地统筹鉴定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了,这个量也与“五老”曾鉴定过的数量相去甚远,文博界的“五座高山”实难翻越。

  其次,如今“大师”之称谓被滥用,而能够真正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师少之又少。大师有几种解释对象:官名、专家学者、得道高僧、艺术家。百度百科对“大师”一词有这样一种解释:“现代社会,也是调侃时对于某些有专业特长人的称呼的非正式用语”。如果是调侃,或许每个艺术家可以称“大师”,尤其是书画界,在媒体报道上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国画大师的展览开幕,但即使此艺术家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言必称“大师”是否为时过早?实有夸大其词的嫌疑。

  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真实频道曾推出一档电视纪录片《大师》,片中解释说:什么是“大师”?“大师”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比较恰当的,而如今“大师”称谓被滥用的后果是非大师之辈混入大师群体,扰乱视听,由而渐生调侃之意。“鉴定大师”的称谓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为“大师”正名,鉴定专家可以时时有,但鉴定大师不一定。

  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广义泛化的专家进行鉴定对人们已无说服力,更别提鉴定大师了。譬如,2002年5月曾轰动全国的石鲁假画案,也是一位著名的研究古代书画的专家确认为真迹并题跋,结果被西安研究石鲁的专家和石鲁家属推翻。还有2011年的假“金缕玉衣”案,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诸如此类的鉴定乌龙案还有很多,此种做法在文物界可能早已是明规则,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在经济利益面前,文物鉴定及收藏行业的道德操守及职业精神,已然失去了公信之本,何谈“大师”?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使“五老”在世时也不敢说样样精通,在鉴定方面他们各有侧重点,对于术业以外的不轻易评论,失误也相对较少,而且他们不为金钱所利诱,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赢得人们的尊重。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再出大师很难,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标杆。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系统的鉴定方法;严厉打击制假、贩假分子,为书画鉴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鉴定者应洁身自好,以身作则。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书画市场亟须自律下一篇:关于李君生水墨山水画创新元素与成因的分析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