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末写《金刚经》(局部) 至于微末这个笔名,二十五年前我是从鲁迅《写在(坟)后面》的文字里选了这两个字,它的原文是:“……但我并无喷泉一般的思想……也不想发起一种什么运动。不过我曾经尝得,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所以几年以来,有人希望我动动笔的,只要意见不很相反,我的力量能够支撑,就总要勉力写几句东西,给来者一些极微末的欢喜。”当时,我感于这篇文章的凄婉,所以选了这两个字。“微末的欢喜”,虽微不足道,但总是有希望的、令人欢喜的。至于后来我知道的汉刘向《说苑.修文》、东坡《与章子厚书》以及《三国演义》、《金瓶梅词话》等,都出现这两个字,无非微小、卑微、低贱之谓,则加宽了我对这两个字的了解。无论从老庄还是佛家来讲,很卑微及低微的东西,本身就存有它的反面,而西学里否定之否定差不多也在说明同一种涵义。这或许是我骨子里要表达的某些东西吧。 记者:如今的书法展赛,毁誉参半,支持者认为他能让从事书法的人获得成名机会;反对者认为,当书法家将类似海选模式的“竞技”作为成名的主要阶梯后,书法展赛的“负能量”随之显现,参展者以获奖为目的,更多关注的是书法表象——如何讲究形式、如何吸引眼球、如何迎合评委,恰恰削弱了书法的文人色彩和文化品格。您对此持何观点? 微末:书法是一门艺术,但在市场化大潮下,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纵横两面的属性,因而对主体来说,就存在不同的取向——当我们的目标只停留在庸鄙层面,或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时,肯定会损害艺术的初衷,并会辱没我们的良知。 记者:中医—文学—书法,数十年来贯穿于您的生命和生活当中,在您身上,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微末:在书法圈内都知道我是学医出身的,而写字却是在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按道理说我应该选择与书法有关的专业去学习,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境况是,我的高考成绩也只能学医。所以一直以来,我碰到的问题就没法回避。三十年来,我的身心总是徘徊在我从事的职业和爱好之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放眼看去,一切从前自认为困扰自己的事,皆缘于心障。但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不会有这些顿悟。从医学——文学及宗教、哲学等再折回到书法,对我来说应该是一回事,这是必须要进行的一系列过程和体验。书法艺术是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个人在境界及修为上必须是饱满的,如此才可能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进行的一回事 记者:您和同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卫俊秀、曹伯庸先生过从甚密,二位先生均已作古,他们对您的影响有何不同? 微末:卫俊秀是我的恩师。曹伯庸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忘年之交的长辈。他们两个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组成”,我很怀念他们。 至于两位先辈对我的影响有何不同,一时还难以区分,但一定要分的话,我认为,卫老对我心传多一些,就是说,我和先生在一起时,更多的是领悟先生教字的背后或先生不说话时的心境。而曹老师则更多的是言行的圆通和做学问的严谨。 记者:钢琴热,外语热,肯德基,“功夫熊猫”等等,西方国家可以将自己的民族文化成功营销至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但随之而来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日益缺失,它所带来的危害不亚于自然界日益严峻的水土流失!听说您因此曾经产生过专职从事书法基础教育的想法? 微末:我曾经教了十五年小学生。现在他们都长大了,并在各自的领域有所作为。他们其中很多人回来看望我的时候,也曾探讨过这个话题。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书法已面临非常大的困境,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认为,书法这门传统的艺术,是永远不可能被别的艺术形式或文化代替的。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那么,这种种族记忆就不会消失。十分有幸的是,我的这些学生们,他们的记忆很容易被唤醒,依然还记得当年写字时的情景和感受,并且是那样的留恋。 我想,如果历史赋予我们使命,那么,我们这些与书法艺术打交道的人,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那就是唤醒并告诉孩子们,他们的前辈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他们承接的是这个民族的火炬,这火炬需要每一代人去传递。 推介词 微末艺语 ◎我们没有必要验明和确证传统的可靠性和持久性,我们面对传统,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弄清什么是传统,然后才有资格去继承。至于发展和创新,更不是可以人为规划和展望的。 在把握了传统以后,我们的心灵便会极其自然地把我们现世获得的智慧和经验,与传统中有用的东西划进相应的区域,然后递进我们的思想,自然而然,绝非人为所能制控。 ◎中国书法是一种境界上的学问,以传统的道家学问作为核心,而以旁他学问作为辅佐的艺术形式。如果我们不小心把儒家学问作为核心,而把道家及其它学问作为辅助,那将会改变书法艺术本身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艺术,实际上是道器之间而更偏重于道的学问。实用为器,之外则为道,后者有赖于前者,并以前者为条件,换句话说书法的实用性为其艺术性提供了前提。我们看到的几千年来,中国书法留下来的经典之作,大多如此。 ◎书法作为一种隐藏在汉字背后的艺术形式,如果它并不能承载人类的真实情感和思想,那么它将会失去它存活的理由。 ◎由书法而艺术,由艺术而人生,由人生而去体悟生存之大境,或许就是书法艺术留给我们民族的一种溯源式暗示。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