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高名潞:美协派不但保守而且腐败

发表时间:2014-12-9 09:36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2797) 评论: 0

导读: 高名潞  高名潞:美协派不但保守而且腐败  1986年6月9日,85美术运动的重要参与人、画家王广义在给好友舒群的信中满怀深情:“名潞将是我们人生中的最重要的朋友!这一点是有历史意义的!”  记者 张守刚   ...
高名潞
高名潞

  高名潞:美协派不但保守而且腐败

  1986年6月9日,85美术运动的重要参与人、画家王广义在给好友舒群的信中满怀深情:“名潞将是我们人生中的最重要的朋友!这一点是有历史意义的!”

  记者 张守刚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教授。主要英文著作有: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和The Wfunction:Reshap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主要中文著作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合著]、《中国前卫艺术》、《世纪乌托邦》、《中国极多主义》、《另类方法,另类现代》和《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策划的重要展览有:“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1998]、“丰收:当代艺术展”[2002]、“中国极多主义”[2003]、“无名画会回顾展”[2006]等。
  美术史似乎正在证明这一点。2003年春,作为85美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作为影响巨大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主要策展人,一直在海外做美术研究的高名潞重新回归国内美术界,重新梳理并评价80年代美术成为他近期的主要工作。

  近日,高名潞主编的《’85美术运动》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记者在他北京的工作室对他进行了专访。连日的案牍之累,让记者面前的高名潞略显疲惫。但忆及80年代美术之激情,谈及当代美术之种种弊状,高名潞思路清晰,言语中可谓针针见血。

  当代缺乏美术运动的土壤

  南都周刊:在《’85美术运动》的体例上,您极力反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口述历史模式,为什么持这种态度?

  高名潞:现在的媒体对口述历史比较热衷。口述历史有所谓“纪事”的概念,一个活着的人的回忆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这个概念本身也没有错,但是如果完全是口述,就不太严肃。口述毕竟是一个人多少年后的记忆,不一定是原来准确的东西,人的记忆不仅有偏差,而且都是选择性记忆。这是有问题的。

  南都周刊:您个人也是85美术运动的参与者,见证人,您做这个资料的汇集,是不是“预谋已久”,一直想为85美术运动立一座丰碑?

  高名潞:没有,其实并没有预谋已久。好多人给我的信件,我现在也不知道哪去了。因为那时候信件太频繁了,有些信寄到当时我工作的单位,后来走了就不了了之,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网上好像还有拍卖。

  但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每一个人给我的信,每一个重要艺术家或者群体的资料,我都会顺手归档保存。其实原来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出版,只是觉得里边谈到了很多艺术家的艺术观念,谈到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事件。20多年了,对这些材料我比较看重倒是真的,我比较珍惜他们。

  南都周刊:85美术运动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的?

  高名潞:最早出自我的一个报告题目。1986年4月初,在北京开一个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让我做一个当代艺术的报告,当时我想1985年正好是一个转折时期,就想到了《’85美术运动》这个题目。这个名称一说出来就被美术界接受了。但“运动”这个词,官方杂志不接受,给改成了“新潮”,这个词比运动中性一点,没那么激进。这次初版恢复了本名,也是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南都周刊:你做报告的时候是1986年。刚过去一年,你就觉得是个运动?

  高名潞:这个运动主要发生在1985、1986、1987年,也就是说,我把口号喊出去后,这个运动还在往前走,不断扩大,很多力量在不断地整合。比如江苏大型现代艺术展,成立了超现实主义的“红色·旅”群体,浙江在“85新空间展览”后,成立了青年美术群体“池社”,在昆明,毛旭辉、张晓刚等人成立了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等珠海会议之后,群体意识更强,更鲜明,更一致了。

  南都周刊:您认为,在当代美术界,有没有可能再来一次相当规模的运动?

  高名潞:现在很难了。你要知道,当时的运动是全国性的,现在的美术活动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失去了之前的那种土壤。美术现在处于边缘化状态,股市可能容易躁动起来,美术就难了。从“运动”的基本条件看,首先它要有不成文的纲领,比如它追求什么东西,反对什么?其次要有一定规模,主体一定是非主流的,主流的就不会称之为运动。再有一个就是激情。这些东西现在哪儿?都看不见。

  南都周刊:几个人组织的艺术小团体还有可能吧?

  高名潞:现在连这个都很难,很多人在一起都跟谈生意一样来谈艺术。

  南都周刊:你怎么评价这次美术运动在社会层面的影响?

  高名潞:我称这次运动是“人文前卫”,为什么?因为80年代的美术是走在其他艺术门类前面的,当时的艺术家跟搞历史的,搞哲学的经常在一起。《’85美术运动》第一编的初版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当时是《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一本,其他还有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周国平的《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这个运动反映了整个8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理、思想和生态,它不是孤立的。

  艺术评论的背后都是利益

  南都周刊:这本书初版的时候曾号称,要做的是艺术的百姓史,不是做那种大师的艺术史。有意思的是,当时说的那些“百姓”,现在都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了。

  高名潞:85美术运动的出现,是反对权威的。当时是轰轰烈烈的艺术群体,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大家是平民,都愿为这个群体献身。他们当然也想当艺术家,但是那个时候的艺术家,第一,没有市场,第二,他主要是冲击,把旧的东西打破,把头脑里的东西说出来。那时候媒体也很少,还没有想到怎样出名,不像现在出名很容易。

  南都周刊:前段时间对该书的一个研讨会,当年的运动参与者回忆得最多的是“理想与激情”。这是否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

  高名潞:对,理想与激情。回想起来,是一种非常投入的激情状态,每天都是争辩,讨论。“理想”是一种总结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行动着,是集体性的行动。那时候人们认为艺术是一件很崇高的事,艺术不是形式化的东西,不是雕虫小技,不是装饰性的东西,艺术是表达哲学、思想、人生观、激情与野性的一种话语形式。

  此外,我认为此次运动还有一种反学院的倾向,因为学院培养的是一种精英大师,当时85运动不是学院派的,而是反学院的,它坚持了反学院的精神。

  南都周刊:那您在书中提到的反传统、反权威等运动的性质任务,在运动结束以后,有没有完成呢?

  高名潞:还是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吧!实际上,在85美术运动兴起之后,中国美术才形成了崭新的三足鼎立景观: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学院,还有一个就是85新潮。这个局面到现在不一样了。90年代以来变化比较大,就是变成了职业艺术家群,就不再存在所谓的前卫,或者新潮什么的,职业艺术家聚集在画家村,艺术区等区域,他们的作品很难用当时前卫或什么去界定,他跟市场绑在一起。职业艺术家,加上学院派,我觉得目前的美术界基本就这两方面了。传统不像那么强势了,它和学院这派绑在一起了。

  南都周刊:对比下80年代的境况,你怎么看待当前国内的美术批评?

  高名潞:状态不太好,因为批评现在与市场搅得太近。这固然与艺术家有关系,但也与缺少机制平台有关系,艺术家在官方、学院都找不到自由写作平台。这种情况当然不好,我觉得不能完全指责批评家。

  在80年代,你发表一篇文章,因为当时的杂志没有广告,也就没有商业与非商业的区分,只有保守与激进的分别,多数评论都是发自内心的。但现在的批评缺乏真正学术性的批评,在杂志上发一个评论,声音很多是不纯粹的,背后涉及各种利益关系。

  南都周刊:现在一般的市民关注美术,主要会看哪个画卖得很贵,或者哪个作品形式很怪,比如行为艺术。你怎么看国内目前行为艺术的发展?

  高名潞:行为艺术是观念艺术的一部分,它本身的形式是极端的,这在西方和中国都是一样的。行为艺术在中国被排斥是很自然的,行为艺术的挑衅意味,既不被官方接受,又不被大众接受,于是艺术家就以更激进的态度来创作,结果就被官方与大众进一步地排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中国尤其不能容忍行为艺术,1989年北京著名的现代艺术展就禁止展出行为艺术。国内缺乏观念艺术的土壤,与绘画比较,观念艺术现在还是非常薄弱。

  另一个问题,艺术家选择极端作为标准的时候,就缺乏把握的尺度,否则行为艺术本身就容易流于肤浅。国内好的行为艺术比较少,肖鲁的《打枪》是比较好的作品。(2008南都周刊)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书法圈“口是心非”何其多下一篇:浅析书画在企业年会中的价值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