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生产方式与文化产业之性质 (一)以文化为产业/以产业创造文化 企业本身即文化,又可大略分成两型:一是以文化创造产业,一是以产业创造文化。 以文化为产业,听起来好像跟刚刚介绍过的以文化来赚钱的类型相似,其实不同,典型的情况是宗教产业、灵修产业。 宗教本身当然是文化,但当代宗教团体不乏已将之产业化,成为一大企业体的。以台湾佛光山来说,其旗下有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之寺院、精舍、禅净中心,还有报社、医院、大学、中学、小学、养老院、电视台、杂志社、佛光缘书坊、滴水坊茶座、美术馆、佛陀纪念馆、国际佛光会等等,其实就是个庞大的企业体,与其功德主之间更有紧密的经济互助关系。慈济功德会亦是如此,全台湾,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慈济会员,推动着该会在全球做慈善事业。其事业内容是文化,而其事业组织、功能、运作机制及利润收益,却与企业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类宗教产业,不只佛教为然,新兴宗教尤堪注意。如统一教、巴哈伊、卢胜彦、清海无上师等均是如此,所带生的宗教与商业化争议也一直未断。 但这或许是因它们一属于传统宗教之变貌,一属于新兴宗教,所以才引来那么多争议,若身处一种只运用其宗教性而并不真属于宗教的场域,那就未必会有这许多争议,只管赚钱了。这是种什么东西呢?就是灵修产业! 灵修产业,是利用现代人精神空虚、价值崩溃、信仰迷失,工作压力又大,人际关系紧张、神经衰弱……等困境,广采各种禅呀、密呀、瑜伽呀、星座呀、塔罗牌呀、风水呀、气功呀、净化呀、放松呀、香薰呀、药疗呀、静坐呀……等法门,让人产生心理上的舒压减重之感,重新体会身心灵合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之境界,而形成的一大产业。 其次级产业就是更偏于技术层面的美容、SPA、按摩、自然医疗……等等,为当代一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中,艺术生产甚多。宗教产业推动着建筑、雕塑、造像、法器、书画之生产,建立博物馆、美术馆。灵修产业则不乏音乐治疗、颂钵、观画冥想、请佛像供养之类。篇幅有限,例子就不举了。 近年各地普遍盛行的古村游、古镇游,略亦近于此类。游客到这些古村镇来,乃是透过文化旅游以获得文化之薰陶、理解、体会,古村古镇本身也是以博物馆型态来自居的。虽说大部分尚达不到博物馆之性质,仍不脱开门摆地摊、兜售自家文化的意味,但渐渐已朝这个方面在做。一些古村镇的内部的小博物馆、展示馆也还有些看头,是以文化为产业的雏型。 至于产业创造文化,情况其实更普遍,因为整个奢侈品产业、时尚产业、电子创意产业等可说皆属此类。 所谓奢侈品,乃是实质物品之价值甚廉,但靠其符号意义使人趋之若鹜之物。如名牌衣服、皮包、首饰、化妆品、保养品、名酒、名茶、名烟、名表、名车之类。若是仿品,就只要一两折的价,可见他们卖的全是该品牌所带给人的符示意义和感觉。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超出它物质应有价格数十乃至数百倍的钱去消费它,也是因为相信拥有它就拥有了一些品味感、审美态度、符号性的社会阶级身分感等等。一切奢侈品之款式、设计,也都要充分艺术化,让它本身仿佛即一艺术品,否则就不可能卖到那么高的价。 因此,时尚产业、奢侈品开发,就是对艺术生产最重要的推手。一款一款的时尚产品,形塑着当代人的品味、价值观、生活态度。 电子创意产业亦复如此。影视、动漫、电脑绘图,与艺术生产之关系固无论矣,就是单纯的电子业也不可忽视。因为它们正成为这个时代强劲的文化产业主力。 前文谈到的苹果电脑,即为此中典型。乔布斯曾多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他过世后,亦有许多刊物,如《看历史》月刊形容他创立的事业为“苹果禅”或“苹果教”。因此它不只是电子科技产品,更是一项文化事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态度业已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艺术家 在这种新的艺术生产机制中,艺术家显然比过去有了更多的选择,他可以依附以文化为产业者,也可以被收编进入产业里去创造文化。因产业必须网罗艺术工作者做设计、提供创意,因此艺术家有了庞大的新空间。 过去,为了鼓励企业与艺术家结合,台湾曾经立法规定大型地产建设或公共建筑,必须拿出一定比例之经费与空间来放置公共艺术、造形艺术。如今不必政府监督,产业找艺术家设计品牌形象、产品形制与包装,均已司空见惯了。 艺术家这时便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为自己生产、为人民生产,他们开始主要为企业生产了。 因而这时一个新的课题就是:艺术家的自我何在,或应如何保持?艺术是否有或尚有独立性?如有,在这个新时代,有何价值?需要保持或如何保持? 艺术家当然也仍可以保持他原先孤芳自赏,自我表现之型态。只不过,如今要想孤芳自赏,远较古代困难,且其间充满着辩诘的紧张关系。因为他所创造的艺术品、艺术价值,与由产业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之间,即存在着竞争关系。到底谁才能代表真正的艺术,难说得很。 从大环境上看,艺术家也是迷茫的。过去生产与休闲是相对的概念,人总在生产之余才能休闲。艺术与生活也是相对的,艺术总在违反或超越日常性时才能生出。艺术家与工匠更是相对的,艺术家岂能有匠气? 如今一切区分与界限均已打破或已含混了。生活艺术化,事实上同时艺术也就世俗化、日常化了。你若说现今艺术品均已庸俗媚俗,倒也没什么错。而雅俗之辨,在这个时代也恰好就是个大问题。 (三)艺术品 在这个文化产业新时代中,艺术生产大量化、快速化,而且以产业方式来制作、行销,要把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化,当然就会令艺术品数量激增。任何事、物,都会被艺术品化。“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即显示着这个特点。 但在此一新时代,艺术生产形势虽看来一片大好,实际上却也制造着无数垃圾。大量、快速、标准化生产的艺术品,实即一堆数量垃圾,铺天盖地,配合着广告行销,充塞人们耳目。 称它们是垃圾,毫无贬意,乃是陈述事实。怎么说呢? 以时尚业为例。它们的设计、包装、形象策划,无不充满艺术感,是艺术生产之劲旅。但所谓时尚也者,过时即不尚也!新产品推出时,艳光四射;稍晚一点,就要弃如敝屣了,因为业者必须立刻推出新款来刺激消费。 不是奢侈品时尚产业才如此,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产业结构本来即是如此。所以永不会坏的电灯泡虽然谁都会造,但没有任何公司会生产它。生产了这样的电灯泡,以后还吃啥? 故文化创意产业既是产业,其创意就必须保证它很快便会过时,须要新创意与新产品来顶替。当旧创意旧产品被它的销售商撤下架子之时,它可是一钱不值呀!苹果电脑的用户只能不断追捧新开发出来的款式,谁不把前几个月珍若拱璧的旧机子视同垃圾? 在文化产业不断制造垃圾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那被不断毁坏的自然、社会与人。 几乎每一桩文化产业案例都是毁誉参半的,争议不断。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北京七九八……,凡被拿来作为案例,鼓吹文化产业伟大光明前景的,都有更多人在批评它被破坏了原来的生态、自然环境、社会网络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各省市在文化旅游大口号底下做的所谓艺术创造及生产,更充满了令人发指的事例。本文幅短,不遑细论,但此等事,还须我说吗?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