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缺少一些钙质” “艺术审美的共性是‘真善美’”“形式化、空洞口号是艺术大忌”“绘画要有思想内涵”“当代艺术家不能‘直译’现实生活,而应该‘翻译’,在作品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内容”……冯远的艺术观点鲜明。 而这些观点中,最令人震动的就是“中国美术史需要增加一些钙质”。 他解释说:“回顾中国古代绘画,充斥着帝王将相和文人雅士的安逸生活图景,到了宋元之后,连这样的人物画也衰落下去,被山水画完全取代。与西方绘画中强健的人文精神相比较,中国画的历史中缺少了鲜活的、大写的、真实的人性。所谓的‘钙质’,就是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美术史需要补钙。” 冯远透露,未来10至20年中,他将继续以中华文明和历史为题材创作,从《诗经》《乐府》《唐诗》中各选50-100件,以“一书一画”的形式,形成个人的系列作品。 中国艺术家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与许多科班出身的艺术家不同,冯远的从艺之路充满传奇色彩。40年前,20岁的冯远是下放黑龙江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但已经显露过人才华,创作的《春耕组画》被刊登在《黑龙江日报》上。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26岁的冯远偶然遇到了当时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的著名画家方增先,在这位伯乐的多方努力之下,他被浙江美术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如今,半路出家的冯远已成为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作品《秦隶筑城图》《星火》《屈赋辞意》等先后入选历届全国美展,获奖20余次。 以六十之龄回顾漫漫艺途,冯远感慨万千。他说:“中国的艺术家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这绝不仅仅是指艺术品市场的井喷。冯远认为,“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阶段,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艺术传统。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经典文化在世界上将会有一个播散期,受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西方买家也将重新认识中国艺术品的价值。”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