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水墨向何处去?

发表时间:2014-3-4 09:31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884) 评论: 0

导读: 王嘉(批评家)轰轰烈烈的中国新水墨运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中国水墨的东方精神和当代意蕴,在这段历程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材料的水墨,作为意象的水墨,作为观念的水墨,作为文化的水墨 ...
王嘉(批评家)

轰轰烈烈的中国新水墨运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中国水墨的东方精神和当代意蕴,在这段历程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材料的水墨,作为意象的水墨,作为观念的水墨,作为文化的水墨……以无往而不利的态势,刷新了中国绘画传统的未知领域。

这些年来,就连“中国画”这个概念,在学科意义上也因为水墨实验领域的长驱直入而激起了更多的思考。前些年关于东方与西方的争议,在曾经一度浓缩为油彩与水墨的对话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各种困惑而停滞不前,反倒因为基于对困惑的反弹力而得到超越式的发展。水墨现代化、水墨当代性的话题,早已不再是什么新话题。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更急于想知道,水墨在今后会怎样?

诚然,以水墨为创作语言主体的艺术家们,用各自习惯的话语,表达着各自的诉求。但是在如何展望水墨创作前景的宏观价值方面,相对于操作具体创作方式的艺术家来说,批评家的眼光才更具有代表意义。

因为每一位艺术家意欲表达的,永远都只是关于水墨某些领域的某些回答,而不能涵盖水墨作为文化整合体的面貌特征。就像在个体意义上的白马、黑马,尽管以不同的存在性体现着“马”的形象,但是都不能完全涵盖并完美呈现出整体意义上的“马”的特征。具体而言,不管是在材料方面的复杂化,或是在图式方面的个性化,不管是在观念方面的前卫性,或是在动机方面的多样性,水墨艺术家的个体价值,只有融汇在全部艺术家创作总体之中,水墨之当代的或者是文化的内涵,才具有更加完美的体现。

纵观水墨作为媒材的前世今生,当代水墨跟传统中国画之间的距离,是早有定论的。传统中国画之耕樵渔读、梅兰竹菊的题材定式,乃至诗情画意的视觉追求,在当代水墨的整体态势中,成为渐行渐远的“旧”风景。水墨的当代性,至少体现着这样几个新的维度:

一是用水墨方式重新审视现实生活。比如近年来表现都市题材的水墨都市作品,周京新、刘庆和、田黎明、王彦萍、纪京宁、邹建平等人的作品中,那种被都市生活刷新过的文化心态连同新的题材、样式,展现出新水墨的前所未有的内容。

二是用水墨语言重新定义视觉的当代经验。比如在武艺、郑强、黄一瀚、黄国武、李孝萱、邵戈等人的作品中,对“逆光”的实验性观看,对“卡通一代”的执着追问,对“城市垃圾”的尖锐批判,表现出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趣味。

三是把水墨作为精神图景的感性言说,籍以阐释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独特意蕴。比如汪晓曙、蒋悦、左正尧、周湧、钟孺乾、陈湘波、刘子健、蒲国昌、杭法基、陈仕彬、王平、郑旭彬、任大庆、白明、陈其和、陈训成、贺万里、黄泽森、林若熹、刘羽姗、李东伟、梁江、张正民、谢海、卞雅清等人的作品中,荡漾着百千万种水墨风情。

四是以水墨的名义传递当代文化的别样思考。比如张羽的水墨系列作品《指印》,不仅彻底脱离了传统水墨的语境,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开了与其他当代水墨艺术家之间的距离。


把水墨放在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背景上加以考察的时候,笔者发现貌似可以从上世纪50年代“油画民族化”的话题上得到一些启发。

如果说“油画民族化”是在用我们熟悉的语境针对一种绘画材料展开的全面刷新,那么能否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我们熟悉的水墨材料对其进行语境的全面刷新?如果可以,那么我们要思考的就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水墨生存状态这个话题,而是如何把水墨全方位地推广到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求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

这种水性颜料能否在“洋人”的世界里生根发芽,乃至如何把水墨中的观念和文化传播到地球村的角角落落,大概是“水墨国际化”的未来课题。水墨在今后的发展,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谁在以“水墨”的名义骗钱下一篇:蛇与蛤蟆:苏黄的书法调侃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