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中国主要银行标志书法探究

发表时间:2014-1-16 15:08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491) 评论: 0

导读: 杨立新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1期) 【摘要】银行标志书法形式多样,但总不外乎手写体和电脑印刷体两大类。手写体一般都是请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既富有个性也很有文化味。而其他诸 ...
杨立新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1期)
    【摘要】银行标志书法形式多样,但总不外乎手写体和电脑印刷体两大类。手写体一般都是请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既富有个性也很有文化味。而其他诸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则使用的是电脑字体,虽然比较现代时尚,但与前者相比,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就没有了,也缺少了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银行标志书法  书体  书写者
    近年来,我国新建银行日渐增多,目前总数有200余家之多,其银行标志书法也林林总总,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虽然银行标志书法形式多样,但总不外乎手写体和电脑印刷体两大类。手写体一般都是请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既富有个性也很有文化味;而其他诸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则使用的是电脑字体,虽然比较现代时尚,但与前者相比,其特殊性和唯一性就没有了,也缺少了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手写体的银行标志书法
    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书法与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完全相同。关于这六个汉字是谁题写的,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是董必武写的,有说是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写的,还有的说是当时总行研究处处长冀朝鼎写的,因为他们三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其实,这六个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1904年~1988年)书写的,来源于第二套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币改革的设想被提到议事日程。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廷用笔,请马文蔚先生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第二套人民币上。以后在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票面上的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又重新把面额文字由印刷宋体改成了马文蔚先生的手迹,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但仍沿用马文蔚先生的书体。到第五套人民币时,行名仍沿用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字体,但面额汉字又改成了印刷宋体字。
    马文蔚先生博学多才,尤善书法。他用隶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力足丰润,为汉隶和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且刚柔并济。虽然基本笔画仍属隶书,但字形与魏碑相似,尤与魏碑中的《张黑女墓志》神似。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交通银行,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其发钞历史长达33年,是发钞时间最长的银行。1986年7月24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总部设在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为中国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 
    交通银行四字,为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郑孝胥所书。郑孝胥(1860年~1938年),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曾任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以他的“郑派”行书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一位工于楷书的书法大家。交通银行四字,字体结构紧炼方折,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据本人推断,该字更多地源出于有“魏碑之王”之誉的《张猛龙碑》。
    郑孝胥是个汉奸,历史上早有定论,他在书法上的建树则另当别论,故交通银行对其字存而不废堪称明智之举。其实,不要说现在,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几人的书法能望其相背。伪满期间,东三省的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商店的招牌不少都出自郑氏手笔,但后来多被铲除和废弃。故交通银行四字尤显珍贵,它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时时领略“郑派”书法的风采。
    中国银行也是中国早期的四大银行之一,于1912年1月24日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在上海大清银行旧址上开业,改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负责整顿币制、发行货币、整理国库,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故中国银行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四字原为孙中山先生题写,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原中国银行总行)大楼上的石刻行名仍为中山先生原题。建国前,各地中行行名的体例、格式各有不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兼任中国银行行长后,感到中行有必要统一体例,便请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1892年~1978年)重新题写。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上首次使用了郭沫若题写的“中国银行”,一经面世即大受欢迎。郭沫若所题的“中国银行”四字极富变化,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细笔不柔弱,刚劲似铁,飞白恰到好处,字字精到,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实为郭沫若先生题字中的精品。
    有一段时间,“招商银行”四字被误认为是著名书法家赖少其先生所书,其实,它与“赖体”虽然相象,但绝不是“赖体”。事实上,它是1987年由当时87岁的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秦咢生老先生所题。秦咢生先生(1900年~1990年)于书兼擅数体,尤精究东晋名碑《爨宝子碑》,曾作《集爨论爨十绝》,所作“爨宝子”体,尤得其神理意趣,故时人美其名曰“秦宝子”。所以,只要略通书法的人,就会发现“招商银行”四字与《爨宝子碑》酷似逼肖。秦咢生所题“招商银行”四字,深得《爨宝子碑》之神韵,但比其更加粗壮雄浑,四个字稚拙古朴,隶意浓厚,气质高古,极富个性,让人过目不忘。
    北京银行、天津银行均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1937年~2005年)所题。北京银行原为“北京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由刘炳森先生为其题写行名。2004年更名为北京银行后,将“市商业”三字去掉。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世称“刘体隶书”,他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用现代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创造性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隶书体,在当今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刘炳森所书的北京银行和天津银行,书风凝厚稳健又俊逸潇洒,将古典性与现代性较好地融为一体。
    电脑字体的银行标志
    电脑字体的银行标志。此类银行标志很多,尤其是近年来新成立的银行多使用电脑字体。现在电脑字库中的字体丰富多彩,但银行多选用那些雄浑、大气、有力的字体,以体现自身的气魄和经济实力。电脑中的字体又分印刷体和书法体两大类,如黑体、宋体等是印刷体,楷体、魏碑体、隶书体等为书法体。
    电脑中的印刷体。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标志使用的是电脑中的黑体字。黑体字笔画粗壮有力,字形结构严谨,朴素大方,稳重醒目。它抹掉了汉字手写体的一切人为印迹及其造字渊源,没有手书的起始和收笔,而以几何学的方式确立了汉字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是构建性的,而非书写性的),其均匀的笔划宽度和平滑的笔划弧度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充满机器意味的无时间性及共时性特征。兴业银行和上海银行使用的是印刷宋体字。
    宋体字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千余年的流传赓续中,宋体字是唯一仍在使用而没有太多改变的字体,它的形态特征和精神特质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宋体字的特点是,笔画横细竖粗,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宋体字的笔画仍保持了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与颜真卿的楷书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历史继承性,其点、捺、撇及转折处的顿挫处理,是对书法运笔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化概括。宋体字因为承传了颜体字的审美韵味,故而显得宽博大气,气势恢宏,同时又刚劲秀气,让我们时刻感受到大唐雄风。
    中国建设银行标志所使用的是电脑里的特制字体,俗称“建行体”。这种字体,粗壮有力,方圆兼备,美观大方,庄重活泼,极富新意。它一出现,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喜爱,风行一时。现在华夏银行标志使用的也是这种“建行体”。
    电脑中的书法体。电脑中的书法体也受到了许多银行的喜爱。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所使用的都是电脑中的魏碑体字,这种电脑魏碑体是集合了魏碑书法的特点而形成的。
    魏碑体是北魏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产物。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宜兴人陈禄渊(1902年~1986年)在凌厉森严的魏碑《张猛龙碑》骨架基础上,加上晚清张裕钊的涨墨笔法所形成笔画交界处内角的圆转,并由京剧抑扬顿挫的唱腔得到启发,整合成用笔提按有致,并极具紧张感、节奏感的“新魏体”。“文革”期间,剑拔弩张的政治气氛需要同样剑拔弩张的字体,于是这种字体便如日中天,挤进了印刷字体的行列,并大受欢迎。
    这种“新魏体”的最大特点是其捺画长而丰满,下端凸出,稳压阵脚,故又俗称为“捺脚魏碑”。它将印刷要求和书法艺术完美结合,将魏碑的结体特点融入印刷体中,并使之规整划一,刀刻味十足。其笔画斩钉截铁,险劲而富于变化;结字紧密,欹正相生,内敛外放,险中求稳。有大气磅礴之势,使人观之感到雄健奔放、韵味深长。
    中信银行标志使用的是电脑中的楷体字。电脑中的楷体字是一种书法体,它是模仿书法中的楷书而来的,据笔者分析,它主要是来源于“楷书四大家”中的欧阳询的“欧体”。成为印刷体后,这种楷体字仍具备“欧体”的特点,方圆兼施,点画劲挺,笔力凝聚,看起来备感亲切。 
    中国民生银行和吉林银行标志使用的是电脑中的隶书体,电脑中的隶书体有华康隶书体、方正隶书体和华文隶书体。而两行采用的均是华文隶书体。华文隶书体较多地保留了隶书的笔势和特点,如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等,方劲古拙,几欲与手写体乱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评论家朱朱:水墨热远非那么乐观下一篇:吴作人书画作品辨伪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