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试论书法与气功的辨证关系

发表时间:2013-10-10 10:32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073) 评论: 0鲍艺敏来自: 网络

导读: 书法与气功一文一武,看似毫不界连,其实二者关系密切,存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同属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中并蒂开放的两朵奇花。随着气功的欣兴,其神秘性的一面正逐渐被揭开。“气”原本是可以通过修炼,并由意念导引一 ...
    书法与气功一文一武,看似毫不界连,其实二者关系密切,存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同属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中并蒂开放的两朵奇花。随着气功的欣兴,其神秘性的一面正逐渐被揭开。“气”原本是可以通过修炼,并由意念导引一种物质运动形式;书法创作亦重“气”的合理运行,讲究“气韵”、“气势”、“生气”、“气象”、“气脉”等,与气功颇为契合。朴素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同时赋予它们理性的光芒。笔者试就书法与气功之间的辨证关系简述如下。

    “气”古代又称“真气”、“内气”、“元气”。广义“气”的内涵深刻而丰富,它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一种高度哲学概括,反映了中国传统独特的思维定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万物。”茫茫宇宙,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意识,从具象到抽象,从自然到人文……万事万物均视“气”为本源。—部《道德经》,一张《太极图》就是对“气”的终极的、本原的、无限的生命感的体验和把握。个体与本体,人与宇宙的完美统一都是“合气”的必然结果。“气”的宇宙观和美学观成了中华民族对最高境界的美的理想的追求,它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文艺创作范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明确指出:“文以气为主。”《与吴质》书中又说:“孔融体气高妙。”又曰:“公斡时有逸气。”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禹锡《答柳子厚说》:“气为干,文为支,跨越古今,鼓行乘空。”陈善《扪虱诗话》说:“文章以气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并非佳作也。”方孝孺《与舒君》说:“气者,文之帅也。”张彦远的《历代名面记》说:“若气韵不周,空阵形似,笔力未到,空善赋彩,谓非妙也。”蔡希综《书法论》称张旭书法“雄逸气象,是为天纵。”总之,一切诗文艺术莫不以“气”作为统领,无“气”或少“气”,则诗不成诗,文不成文,书不成书,画不成画。叶燮在《原诗》中把“气”作为“总而持之,条而贯之”涵盖总体万象的“质”氤氯磅礴,鼓荡其间。“气”既落实于情、理、事、意、象、言之中;同时又超玄游离其外,它是对客观世界中具象实境的一种超越,是美的理念和美的极致。书法艺术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形式,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说:“子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书法的点画结构过程是多与一—主体与客体,心理与生理等多样统一过程,是浑融—统之“气”的体现。“气”既存于笔墨内,更超然于笔墨之外。

    “气”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肉眼难以察觉,长期以来蒙上了一层神秘和玄奥的面纱,未经气功修炼之人,阴阳未判、清浊不分,身心皆处于一种混沌昏迷状态。气功能调节生命运动状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正气上升,邪气下降。所谓“炼精化气”,就是培养浩然正气。

    书法与气功历来把道德涵养孝为圭臬,古人曰:“练功必先积德。”气功修练既是—种高级的生命运动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涵养实践,气功的宗旨是为了寻找人生、乃至宇宙的真谛,力求回归于形而上的、浩瀚无穷的生命本体。

    书法有“书为心画”、“书为心声”、“书品即人品”说,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追寻美的源头,作为美的本体又是以什么形态出现的呢?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并不是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这个”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美”,就是美的理念,也即美的本体。(见《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柏拉图对美的理念的阐述,是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最高认识。

    中国书法与气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生命艺术和生活艺术的综合,生活中行住坐卧均可视为修行和艺术的生活。即如禅宗所谓“青青翠竹无非佛事,郁郁黄花皆是般苦。”这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书法与气功共同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讲究精神持衡,心安理得的融洽,倡导怡情养性得万物之灵的原则。耻崇苟营势利、贪欲偏窄,双方在道德涵养上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气功有三调之说,调身、调息、调心,它们亦适宜书法创作。作书的姿式本无定法,调身的原则凡利于书家全身经络通畅、气血勿阻、屈曲伸直、随机旋转,不致僵化即可,这正道破了气功的玄妙“得意忘形”。然激荡的浩气,一般总和端庄的姿式配应的,调息要求呼吸平缓均匀,气功训练讲自然、放松、入静;书家作书忌情绪急躁、浮气攻心,心神远则书意深厚高古;心境广则气粤楠活旷达;心平气和乃双方共同准则。三调之中调心最难,心主神智,涤虑除尘,心明则清。提笔作书的过程即提气运气的过程,气功有“意到气到”之论,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谓“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凝神静思”是调心过程,要求书家揣摩观想、胸有成竹。然后,以意领气、挥毫泼墨、气随意走,赋予书法艺术以生命的活力。书法线条呈现真气充盈,质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得原本机械的书写程序渗透出创造主体精神的生命能量。

前人书论中直接阐述书法与气功关系的似不多见,有时漫不经意的只语片言往往蕴涵精深意义。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生有篇遗作《谈书法》(刊于1983年第5期《书法》),先生认为:书法成就之高下,除了学问修养做根基外,其初步条件有二点。“其—属心灵的,要看其人想象力之高下,如对模糊剥落之碑版不能窥测其用笔结构者,其想象力弱,其学习成就必有限;其二属于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经之灵敏不灵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动作不能恰如其分,则其神经迟钝,其学问成就也必受限制,此即所谓不能得之心而应之手也。”先生提出“得心”和“应手”的问题,直接与气功有关。气功修炼目的不外二点:一,心理修炼;二.生理修炼。“得心”属气功心理修炼范畴,气功力求“天人合一”,探索宇宙奥秘,讲究“静中生慧”,此般智慧可谓涵盖一切学问之上,比单纯的知识结构层次更趋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妄念除却、真理彻现,想像力自可迎刃而解;至于手指神经灵敏与否的“应手”是就气功生理修炼而言,气功可打通人体经络,祛病强身、延年益寿,长期正确的书写训练,同样能提高手指神经系统的灵敏程度。陆先生为说明得心应手这一物质关系,举了指神经的例子,就整个书法创作而言,手指只是腕、肘、臂、腰以至身,这所有环节中的一环,提笔作书,意在笔先,气生丹田,经命门(又称“后丹田”)上行至大椎,再送至臂、肘、腕、指,最后达毫素之间。各部位分辖范围和作用不尽相同,手指由于直接把笔,在书写表达过程中感觉更为细腻而已。书法创作讲究整体配合、—气呵成,不令气滞断节。

    上海香山书画社老书家应霁春先生曾谈到一个有趣现象,通常写对联总是下联胜过上联;写屏条,第二、三幅胜过头一幅。因实写时气未运足,待挥运有时,“气”感增强,字也愈写愈好。李真将军晚年沉浸在书法之中,他也谈到随着笔意的运转,隐约觉得有一股“气”在五脏六腑贯流,令人心旷神怡。上述现象都证明书法创作中“气”的客观存在,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有“笔气”论,“笔气”成了他评判书画作品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

    无论书家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创作中,书法家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一种气功训练,书法与气功相辅相成、陶情冶性、乐而忘忧,故而书法家中长寿者居多。以唐代书家为例,虞世南8l岁、欧阳询85岁、褚遂良63岁、颜真卿77岁、柳公权88岁,即令当今论之,他们也算高寿者。

    书法与气功的辨证关系还突出地表现在禅定之中,广义的禅定概念包容气功学。作书和修禅尽管宗旨有别,但方法趣味极为相似,二者都讲求万神归一,以一念统摄万念。在“入定”中神闲气定,心不旁鹜,爆出智慧的光华。据说欧阳询曾睡于一通碑石旁三天三夜,心追手摹,自后楷法大进。王羲之在“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的心境中写出了《兰亭序》。弘一法师出家后视书法为辅助性的修炼途径,精勤研习、伴随终生,其书法超凡脱俗,即便佛门外人见了也心慕不已。叶圣陶先生曾评说:“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弘一)的字,蕴藉有余。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大师的书法和他的粉一样,早巳消释火气,自然归真了,此乃书法与气功完美的结合,双壁辉映的佳例。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