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当代字画在市场上更多的是以“产品”来销售时,就和商品有了高度的契合,同样在价格上也有了出厂价、零售价、批发价之区分,只是不同的是,字画的定价在三方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偶然性,而商品多数情况下是需要总经销来统一零售价。而艺术家自报价、画廊销售价、拍卖公司成交价,甚至是以行家标准制定出来的价格,这四个价格构成了所谓的中国当代字画的润格,而这四者之间的价格相差有时甚至高达100%!这其中的可参考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这更多的是需要买画人的眼光和鉴赏能力。 “一个艺术家(国画)从来不用担心自己无法生存,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画作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如何,因为今天你不买,明天他买,反正是全国那么多藏家,不管是哪个画家都可以生存”,一位常年做当代字画经营的画廊主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因为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是无所谓的,他有自己的工资,而且现在画家的条件太好了,卖几张画该有的就都有了”。 在我们深究这些艺术家对自己润格的自信从何而来的时候,我们发现润格的制定并不是传统的方式,当下参杂了太多的因素,作为主体的艺术家通常会有盲目加价的行为,画廊则相对会合理的参考所有因素进行价格制定,拍卖行则是即兴的发挥,行家之间的交易则更多的是朋友价格,那对于画家而言,他们的润格标准从何而来呢? 出厂价在常规意义上是被商家用来吸引消费者的一种手段,因为其价格往往低于销售价,而在国画的领域内,“出厂价”则往往高出“零售价”很多,鲁清汶对于市场上的这种情况也是司空见惯,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明白人往拍卖场上一站就知道哪张画是自己做的,哪张画是真正成交的,因为他要凭自己综合的对市场的判断,艺术家的作品去家拿画是15万一平尺,拿到市场上到底能卖多少钱,我们是对这个市场有一个评判的,比如某个画家在家是30万一平尺,市场价格真正成交就在10万一平尺,如果是不明事理的藏家拿30万买了这个10万的东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也正常。 这样的价格差距,早已经成为当代字画界的弊病了,艺术圈里从不缺乏一夜暴富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缩水100%的悲惨事情,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讨论,为什么有过那么多吃药的失败投资者案例,吃这种价格差的投资客还是会源源不断的涌入呢? 翻开雅昌拍卖信息网的数据,随便查一位当代国画家的成交,其每平尺的价格都不会低于10000元,如果这位画家再有美术系统领导的头衔,多则每平尺就高达50万元,一张四平尺大小的作品就能够高达200万元的成交价,甚至超越了齐白石等大师的某些作品,但是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小赵(一位常年游走在美术系统领导周围的书画收藏爱好者)得知,国画家们现场笔绘的作品,不论题材,之论大小,往往是10万元就可以拿到4平尺,而从拍卖市场上有时高达百万元! 价格倒挂的情况并不只是存在于此,小赵就经历过一次更让国画家们尴尬的事情,在随国画家的一次写生活动中,一位记者买了某位领导的一张作品,5平尺是以20万元的价格拿到,随后一个月的时间,买画人把这张作品送拍了,而拍卖行定的底价却仅仅为10万元,拍卖行给出的理由时,这位画家平时擅长的题材是人物,而这张作品顶多算是其一张山水的习作。 这种价格差距造成的投资失败,在鲁清汶看来是必然的,从有了书画市场之后,相比较于个人投资,行家和经纪人以及画廊肯定更占有优势,这其中的有三个最不稳定的因素造成的,第一个因素就在于买画人对于市场没有辨别力,对于该艺术家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不清晰;第二个不稳定性在于对于艺术家的精品和普品甚至笔绘作品没有辨别的能力;第三个因素在于买画者不确定这张作品买进来是否可以增值。而这就是直接从画家家里拿画的弊端。 在大多数的投资者看来,通过画廊或者是经纪人来购买,会增加作品的附加价格,另外一方面在假画横行的当下,起码是保真的作品,价格低廉和保真正是买画者最为看重的,这样的理由让画家可以明码标价的自主销售。而对于画廊而言,虽然当代字画代理制度并不完善,在和画家签订协议的时候,也会规定画家不能自主销售,或者是销售价格和画廊持平,但是也并不能完全避免这样的情况,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当代字画,多是买画人从画家手中直接购得。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