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陈辉:联合创作书画难出精品

发表时间:2012-3-1 09:07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201) 评论: 0

导读: 书画组合创作,在绘画文人雅聚,交流切磋技艺,兴致来了,共同合画一幅作品,这等风雅趣事本无可非议。但如果长此以往,以绘画“组合”的面目出现,创作出来的作品参差不齐,则不可取。这样的创作模式能坚持多久,能 ...
    书画组合创作,在绘画文人雅聚,交流切磋技艺,兴致来了,共同合画一幅作品,这等风雅趣事本无可非议。但如果长此以往,以绘画“组合”的面目出现,创作出来的作品参差不齐,则不可取。这样的创作模式能坚持多久,能出多少真正站得住脚的作品,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艺术是追求个性的,特别是中国写意花鸟画。写意花鸟画的创作要充分体现出画家对自然生活的观察领悟、总结归纳能力,要把自然物象提炼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用美的形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传达给观者。艺术个性是所有画家的立身之本、成名之基。绘画“组合”完全掩盖了画家的个性语言和风格。看似构图新奇、繁花似锦的画面,实际上就是一盘“大杂烩”,只是这盘“大杂烩”的味道有好和不好之分罢了。

  纵观中国绘画史,合作的绘画作品可谓是凤毛麟角,只有现代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算得上是绝唱,其他实在举不出个好的例子来。中国绘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绘画文人雅士相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却没见一幅“组合”画作见于史或流于世。孟昶、宋徽宗的“翰林图画院”中,宫廷画家不计其数,创作画作如云,就是没有合作的。据说徽宗皇帝亲授王希孟绘画技法,但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也没见宋徽宗的任何墨迹。大小李将军、黄筌父子、文同和苏轼、“吴门四家”、“金陵八家”、“虞山画派”、“扬州八怪”、“海上三熊”,他们当年相聚甚欢,却鲜有“组合”之作。我们真的不能怪绘画先贤们没有给我们放样子,实在是绘画“组合”不得、无法大同呀!

  求大求全的画面表现方式无甚新意。折枝花鸟画有文字记载大概是从唐代边鸾开始的。《宣和画谱》曾评边鸾“作折枝花,亦曲尽其妙”。赵昌“作折枝极有生意”。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称南宋人吴炳的折枝画“写生折枝,可夺造化,彩绘精致富丽”。李公麟、黄筌、徐熙、易元吉等历朝历代花鸟画高手都喜欢折枝画法,花卉折枝法逐步成为花鸟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我想,在折枝花鸟出现以前,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全株式、全景式的花鸟画应该是“满园春色”吧!古人为什么要舍弃繁花似锦的景色而独取式微的折枝花卉?想必有其中深奥的道理。折枝法之所以受到历史上众多画家的趋从,是与画家高雅的欣赏品位有十分重要的关联的。清代李方膺的一首诗可谓道破了天机:“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从这个意义上讲,“组合”就算不上是一种艺术创作新模式了,基本上还是用全景式来表现折枝画,充其量算是一种 
  “复辟”,捡起了被古人弃之不用的绘画方法。 
  强强组合未必强。“金陵组合”的十位画家应该是在花鸟画创作上比较有造诣、有自我风格的。他们在一幅画中虽然注意到了总体构思,但在整个画面的各个组成部分,皆是由各人的优势所组成,这就出现了问题。中国绘画是有“眼”的。一幅绘画中只能有一个“眼”,画中的“眼”多了,画的主题自然就散了。这就好比一首交响乐,处处都是高潮,何来美妙?

  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中国书画报》除了第2、3期刊登了“金陵组合”的两幅作品外,在第4期庆祝中国长城书画院成立五周年、第6期北京致公书画院等消息或专刊中连附八幅“合作”绘画。这些画,我看了以后有几点感觉。一、花鸟画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时代感和标新立异之处,有些不合季的花种还“不假思索”又没来由地同现于一画。山水画更是平淡无奇。我们看第6期刊登的刘建、刘云等六人合作的《峻极南天》。连这样的山水画也要合作?真让人汗颜!第6期刊登的由多人合作的人物画更是让人大失所望。别人我不知道,朱理存是著名的工笔画家,写意人物画水平也相当之高。在《春到帕米尔》中,四个人物看不出来哪个是她画的,看不出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在哪里。二、“组合”绘画者水平不等,难免有鱼目混珠的现象,有“南郭先生”式的人物。三、画家分工,每人专攻一项或一类而忽视其他,只能造就“偏才”而不是“全才”。画家没有大局统筹就无法经营,合作者只能相互依靠而无法独立。试想,天天被众人搀扶的人怎能驰骋在自由的天地之间?四、同样的题材、稍异的形式会使“组合”绘画程式化、匠气十足,容易不断地自我重复,走向“车轮大战”式的流水作业。突破方式只有一个字———“分”。好在《中国书画报》第6期用近代著名花鸟画家颜伯龙的作品向全国读者拜年,而不是当代画家的合作作品。颜伯龙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组合”花鸟画相比如何?我想读者是心知肚明的。

  我敬佩“金陵组合”十位老先生的意志和毅力,也祝贺他们目前取得的成绩。几位理论界专家也发表文章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溢美的赞扬,我个人表示同意;但肯定他们“开辟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模式”,“是当今花鸟画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提供给人们一种学习模式”,对“花鸟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评价,我认为过高、过早。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它发展的历程,只有让时间去磨炼,让民众去鉴赏,让历史去评断,才能给出贴切的定位。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组合”时代还是不来的好,有“金陵组合”一家或几家就够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千万不能“家家一峰,人人大痴”呀! (作者:陈辉 北京书画研究会理事)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