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个毋庸置疑的艺术乱象是:书画家“即时消费”的念头越来越显著地盘踞他们的大脑!其惯常的操作模式为:卖书画得了一笔小钱投资办展览、出画册、“买”宣传名声炒作更大提高“身价”;书画叫卖得更贵被“名气”忽悠、跟着“名气”走的私营小老板、投机客批量吃进书画家得到更多的钱;决计“做更大的事”到京沪及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办展”、到欧洲“考察写生”、“入展”国外的大画廊以期能赢得更大的名气和钱财……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更可怕的是,一些“冲锋者”已渐渐渐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他们频率更高、规模更大地“做市面”,饮鸩止渴,而让底端、下游的小老板、投机客、鉴藏者在茫然中埋单。 乐此不疲的书画家们,有些的确在短时间内尝到了一些甜头,一时间混得艺术市场上“脸熟”、成为“热门”,钱财滚滚而入,并自以为如此像工业化生产一般走上了“良性循环”。却不知事实上,如此行为是走向了负面的“开倒车”,久而久之,酿出恶性循环的苦果。因为一旦市场被炒“动”了,接着的便是书画家本人(有的带着“学生班子”)赶进度赶产量地“生产”。多年来文火慢炖的关于艺术的思考、探求、积累、沉淀之“结晶”,很快被挥霍、盘空,批量而出的东西只能是“稀释”、“重复”、“复制”。而艺术创作恰恰要避免“稀释”、“重复”、“复制”,追求的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更有一些艺术家完全消失了自我,听命市场之手“写什么画什么、怎样写怎样画”的随意“指令”、“干预”,如此,媚俗、迎合、以市场的喜好取舍来炮制的水货“艺术品”,其水的程度可想而知。 分析当下书画家热衷“市场炒作”、追求“即时消费”的心态,其心电图表所呈现出的曲线也会各有不同:很多书画家明晰如此跳入滚烫的市场之锅,操作不好会伤及自身,不久会“体无完肤”,但他们实在也是肉体凡胎,看着成功大腕的美酒美色别墅豪车,能不赌性上来“炒一把”? 一旦颇有效果,他们进入“状态”,更认准了要抢抓时机,扩大市面。也有些书画家,掂量了自己,感觉此生已不可能成为“名家”、“大家”,与其绝望地耗着,不如能炒就炒,炒热了能卖一批是一批。当然,也有一些书画家,认为自己水平很好,一直“憋屈着”,以前是没人发掘,现在市场经济,炒作机会到了,该是自己名利双收、“做大”的时候了,由此便“一炒而不可收”。还有一些,盲目跟风,人家炒我也炒。反正是消费时代,自己跟着玩一把,“能把自己卖掉就是好”。 在艺术上有点名气便及时卖掉变钱的“即时消费”心态的催动下,几年下来,我们发现,许多书画家的名声在缩水、掉价。中年书画家无心关门培元气、添学养、多钻研,出门常写生、热探讨、勤思考;年长者也无心思来个“衰年变法”。有的不顾年老体迈,“热身”炒作,处处能见他们被名利翻滚“晚节不顾”的变形身影。 炒作的高价当然并不代表真实的状态,“即时消费”的恶果,不但是自己作品水准雪崩、市场行销萎缩,最后连书画家自身的形象、名节也被消费掉。这种对自我的肢裂、瓦解甚至颠覆,是心智迷失的一种自戕。它对自己多年历练、累积的“人望”的消解,“不可逆”,覆水难收,因而祈盼书画家不要踏上如此痛心的歧路。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最初为什么出发。在这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投资”强力楔入中国艺术收藏肌体的语境中,书画家们该清醒了。沉住气,练好功,回归“创作者”本体,真的有好东西出来,不要怕被埋没,不怕卖不出“名至实归”的价。 书画家不是为了炒作、拍卖而存在,更不应为 “即时消费”之念盘踞而迷失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常思量得,应是如何在艺术上再下工夫,多多探求,百年后是否能留下什么;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纵向比是否有进步,横向比是否有特色。是否在时代性、民族性、现实性等某方面有自己的思考?能否在创作上多“进取”,名利争夺、市场炒作上多“后退”? 书画家的浅薄浮躁会怂恿出浅薄浮躁的购买者。因而哪怕从道义上来说,书画家整日“不思创作思行情”,角色错位,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还是对追捧自己的投资者、爱好者与曾经的欣赏者、推崇者的一种不负责任。 书画家,“即时消费”之念可早休矣!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