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把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利交给学校,校本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在三年的奋斗中,基本实现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三赢”。 学校走上了一条以“琴棋书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探索出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行之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许。《上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和《现代教学》杂志分别作文字及图片报道,介绍了学校的特色案例;2011年学校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青少年棋院命名为“青少年棋院围棋培训基地”;学校“星光书法社”被评为区青少年明星社团,学校被评为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以“琴棋书画”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在区的评比中两次获得一等奖。 目前,学校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区、镇二级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教师队伍梯队建设雏形初步形成。学校重视各类培训,159名专任教师的学历全部合格,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课堂教学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落实“双基”,教学组织到位,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学校基本形成了“敬业、爱岗、严谨、垂范”的教风。 美的情景 “假期作业”: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编写 “琴棋书画”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尝到了滋味,增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2010年初,学校向全校教师布置“假期作业”,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务处把已经开发的科目和准备开发的科目罗列出来,供教师选择。教师寒假作业:“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或者根据自己专业、爱好,至少开发一门适合自己或其他教师共同授课的校本课程,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架构。”全校教师热情高涨,共参与了100多门校本课程的撰写,上实集团理事长李酉亭教授则从课程专家的角度作了专题讲座,并对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理、归类,评选了一批有一定质量的拓展课程,如“光明大舞台、English corner、中华武术进校园”等,丰富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让教师从“教书匠”变为“研究型”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开发和设计校本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的现实,学校创设条件,让教师从“研究”起步,走向“智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设计研究型教案、开展琴棋书画课堂教学、编写琴棋书画校本教材,让教师经历这样一个真实的研究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被动执行课程的状态。教师能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审视分析教学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同时,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思维和教学业务,使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大批教师在“琴棋书画”类获得的荣誉便是例证。 如美术组教师在共同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适合本校农村学生使用的《稻草画》校本教材。主编确定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和课程结构,统一编写思路。美编负责设计教材的版面设计,包括版式、栏目、图片处理等。其他成员则承担各课题的编写任务,包括课题、课文、图片、活动、作业、相关资料、拓展研究等栏目的内容。开始时,一线教师对教材编写比较陌生,但通过协作学习,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一本具有乡土艺术特点,适合农村学生使用的《稻草画》校本教材。通过教材的编写,提高教师课程研究的意识和课程建设的能力,逐渐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真正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琴棋书画”校本课程在学校已经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课程,他们已经把校本课作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一个渠道。 画外音 “研究型”教师的培育要在具体研究与探索中成型。 开展“师徒结对”:让青年教师从“生手”变为“高手” 学校全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有强烈责任感和较高修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团结的教师群体,锻造有个性、有风格、有成就的优秀教师队伍。 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可操作的制度,尤其是“师徒结对”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系统性。师徒结对工程一般在四年左右,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二是集团队智慧于一体。即徒弟是大家的,组内成员会倾心呵护其成长。这样,既可起到调和作用,又可调动组内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师徒双方交互性。一轮四年下来,徒弟可以汲取到不同师傅的精华,同时,师傅也可以从徒弟身上领略到其他优秀教师的影子。师徒交互学习,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四是打破时空界限。学校以“合作共建”为契机,培养师资。凡进入光明学校的大学毕业新教师,都须到上海市实验学校作上岗前的实习培训,学校把这一举措称作“胎教”,使新教师能尽快适应岗位的挑战。学校建立青年教师研习社,为其成长提供研究学习的载体。学校有整体宏观思考,同时,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同步,每个教师制定了个人自主发展规划。青年教师们有活力、有创造性、有发展的热情,是学校良好发展的基础。为此,学校移植上实集团青年教师研习社的经验,每年投入经费一万元,建立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 学校充分发挥师徒带教的功能,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做好职初教师四年培养工作,由一对一师徒结对走向备课组、教研组、校际联合体、区名师带教,缩短教师的成长期。继续聘请区内外教学名师来校指导,使之产生名师效应,从而激励教师的积极进取。师徒带教形成序列。新招聘的青年教师被送往上海市实验学校学习三个月。第一年的新教师由备课组内一名老教师带教,第二年由备课组长和老教师两人一起带教,第三年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老教师共同带教,第四年,选送优秀青年教师与区资深专家结对。经过探索,光明学校师徒带教已经形成自身特色:一是由纯“个体带教”转向集体带教;二是打破“近亲繁殖”;三是由纯“校本带教”转向“校际带教”;四是由纯“学科带教”转向“教科研带教”。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学校共选送了61名青年教师与区级资深专家和教研员结对,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40%左右,占35岁以下青年教师总量的2/3。 画外音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的奠基工程。 提升教学效益:让课堂从“单一”走向“多元” 学校聚焦课堂,积极优化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成效,有效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有效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抓实教学常规“五环节”。在课堂教学方面,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自我诊断,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基本体系。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实行老师坚持听课、说课、议课、评课制度,每学期一般教师听课不少于12节、青年教师不少于15节、教管人员不少于30节。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服务制度,期中、期末测试后,从任课教师、备课组、教研组、学校从不同层面进行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落实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学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实施。为了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组织上予以规范,学校特地到其他学校学习经验,现在已经是第二轮实施。第一轮主要是教师自我剖析个人课堂教学优缺点,引进上实学科发展月,确定了“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切片研究”的主题发展月内容。13个教研组制定了详实的计划,形成了“教案原稿——教师个人优缺点剖析——组内研讨、诊断——教案修改稿——课后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六环节模式。第二轮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书,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课堂教学进一步细化,让教师审慎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裨益的。 建立课堂教学磨课制。由校长统领,每两周进行一次行政磨课,信息办派人全程录像,最后将刻录光盘送与授课教师。按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参与等方面,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从专业角度作点评;由教务部门从教学管理角度进行分析;由其他行政听课人员作友情评价。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这样的校本研训,不仅使上课教师受益匪浅,也使参与磨课的教师得到启发。 画外音 提升教学效益,就是提高教育成效,使教育教学由“计划”变为现实。 感言 “琴棋书画”的“能量大师” 刘玉华 光明学校的“琴棋书画”之所以能形成气候,这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能量大师”升级相关的。 “琴棋书画”的校园文化和课程建设,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也给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纽带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发挥主体作用,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成为“研究型教师”。即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或教学的实验和研究,从中总结教学规律并不断改进后续教学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应成为每位教师的目标。这不仅是适合“琴棋书画”办学特色的使然,也是服务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必然,更是教师自我更新提升的泰然。 (作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校长)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