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琴棋书画”景观是一种教育的外环境的营造,那么,“琴棋书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就是一种教育的内环境的打造。 “琴棋书画”作为人文性很强的系列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它能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于是,学校以“琴棋书画”育人文素养作为办学理念,由最初“琴棋书画”的景观建设转向了“琴棋书画”拓展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使课程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学校通过开设围棋、古筝、书法、少儿绘画、立体纸艺、稻草画等校本课程,构建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艺术类课程体系,从而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感受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品格,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培养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美的情景 农村娃也能学“琴棋书画” “原来我们以为孩子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学校读书,把书读得好一点就可以了。孩子在光明学校能得到‘琴棋书画’的学习,这真是让我们开心的事,也是他的福气。现在孩子已经能弹琴、画画了,过年了还能写像模像样的春联,画年画,让邻居好羡慕。”一位在当地务农的中年男子对孩子在光明学校获得良好的艺术教育赞不绝口。 学校生源来自农村,他们交际能力不强,甚至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还仅停留于分数。基于此,光明学校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明确提出了“人文立校、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欲追求教育之完整、欲遵从学生发展之全面。而让农家孩子学“琴棋书画”,便是办学理念的具体实践。 深度挖掘开发:“琴棋书画”人文教育的底蕴 学校贯彻先成人后成才的培养原则,坚持“树崇德之人,育达理之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崇尚道德,通达事理”的“光明人”。而“琴棋书画”特色课程建设,体现了培养目标。 学校强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营造出具有“琴棋书画”特质的物质环境和艺术氛围,普及“琴棋书画”教育,使每个学生知晓“琴棋书画”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一批有一定造诣的特长生,形成“以琴棋书画育人文素养”的办学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为了使“琴棋书画”的内涵和底蕴得到深度开发,学校致力于研究和实践,分别对琴、棋、书、画作了诠释。 “琴”——升降进退、弦歌雅颂。抚琴弄乐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如今农村学校的孩子也有机会在课堂里学习古筝弹奏。 让学生学习古筝,并了解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修身养性、礼仪、美学素养等方面有所发展。学习古筝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毅力,这正是培养学习意志力的很好载体。 “棋”——黑白对弈、楚汉行走。棋类教育文体合一,慧心启智。棋场就是战场,需要机智与勇敢;棋与棋之间要相互配合,需要团队意识;弈棋过程要有平常心,讲究的是镇定自若;面对结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其实,人生亦如棋局,它会让学生领悟许多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 “书”——铺纸挥毫、修身养性;开卷有益、墨香怡人。这里的“书”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书法,二是读书。书法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其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熏陶其灵魂、体会写好汉字的荣耀与尊严,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书法是培养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优美的字形造型,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直观的视觉环境中,接受美的教育,丰满审美情怀。学校提出了“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学习做人,这不仅是写字的锻炼,也是人格意志的铸造。 读万卷书,明人情世理,阅天下事,知古往今来。 “画”——奇思妙想、创意无限。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学校实际的联系;注重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画”,就是热爱生活激情的迸发,想象能力点拨的契机,创新精神培育的天地。 显然,“琴棋书画”,不仅是艺术的样式,而且浸润文化。 画外音“琴棋书画”的文化底蕴,拓宽了校本课程开设的视野。 开设系列课程:“琴棋书画”人文教育的载体 “琴棋书画”人文教育,通过课程设计,走进课堂。近几年,学校开设了以书法为主线的“琴棋书画”艺术课程。《琴》——三年级。《棋》——一至五年级。《书》——一至三年级,硬笔书法学与习(随文写字);四至八年级写字课。《画》——二年级水墨山水画;三年级木屑画;六年级电脑绘画;七年级稻草画;八年级立体纸艺。这些课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流淌着最具活力的因子,那种内在的无形的张力真正关注到了学生内心的渴求,给学生的发展注入了持久不断的源动力。 古筝课程。学校特地引进了专业的古筝教师,并出资建立了“琴心阁”(古筝教室)。古筝课程面向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采取自愿报名原则,每周有三节课时。在古筝老师的辅导下,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学生弹得有模有样,已经学会了《剪靛花》、《撼天雷》、《纺织忙》等曲目。到了古筝课时间,侧耳倾听,动人的旋律在学生指尖流淌,悠扬声余音绕梁。 围棋、象棋课。学校在周四开设“围棋”、“象棋”等拓展课,任课教师从校外聘请,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了课上的学习就有了课后的跃跃欲试,校园里的木富亭、乐弈轩、棋妙园,一到下课就有学生跑来下棋,弈者,全神贯注;观者,里外三层,其乐无穷。 书法课程。学校开设的书法课程,根据受众的不同,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建立社团,重点培育。“星光书法社”成立于2001年,是学校一个实力雄厚的社团,配备书法专用室,由全国书法教育先进教师倪国清老师授课,每星期四下午都有一小时的固定活动时间。每学年,学校会选拔一批对书法有浓厚兴趣、有一定悟性的学生加入“星光书法社”,进行重点培育。在社团中,师生们进行书法技艺切磋,适时举行书法比赛和作品展示。春华秋实,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社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逾80%的社团成员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二是融入课程,面向全体。学校分层次有序列地开设书法课,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正规系统的书法教育。在小学低、中阶段每周安排两节书法课,其余年级每周为一节,安排专职书法教师上课。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规律,设置教学内容:一二年级为硬笔正楷,三年级起开始学习毛笔正楷,四年级开始增加硬笔行书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书法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三方面的培养:一是书法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书法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三是书法审美能力的培养。 阅读课程。学校结合语文教学的需要,开设阅读课程。低年级在阅读中强调“读”,高年级强调“读”后的“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还利用午会时间为学生开设如何阅读的讲座,特别是结合“三味书屋”的开放,培养了一批喜欢阅读的爱好者,并以他们为骨干成立“悦读社”。校园内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郁。 “稻草画”课。学校地处农村,每逢秋收时节,乡间到处都是脱粒晒干后的稻草、麦秆及各类说不上名的草本作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形态。学校着力开发“稻草画”校本课程,正是立足于这些乡土美术造型资源,其简便易得,且具有乡土性、探究性、独创性和挑战性,将其引入美术教学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新技法,培育新思维。自2005年以来,学校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积极开展“稻草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出了稻草工艺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在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美术教研组还尝试了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优越性。 《稻草画》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建构意义的真实情境。金秋十月,稻田飘香。美术教研组抓住金秋这一美好时机带领学生走进稻田,开展了“走近稻田,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稻田间观察、写生、摄影及记录文字资料。学生通过田间观察了解水稻的结构组成、各部位的造型及色彩。通过聆听老农讲述水稻的育苗、插秧、施肥、杀虫、收割、加工等过程,使学生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另外,组织学生上网调查,查询资料。最后用PPT展示交流小组的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认识水稻,对水稻的构成理解得更加深刻。真实情景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再创造,很多同学纷纷表示,“这样的课更有趣,也更有学问。” 画外音“琴棋书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让这种形式的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感言 “琴棋书画”的“扎根土壤” 刘玉华 当“琴棋书画”不再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点缀,也不是少数特长学生的专利时,纳入课程化建设是一条必由之路。 “琴棋书画”的校园环境布置,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如何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将人文内涵进行深化?新课程方案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于是“琴棋书画”校本课程建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琴棋书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体现了课程对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方略,体现了从单一的技巧学习向综合素养提升的方向。 因此,校本课程,既是“琴棋书画”的“扎根土壤”,也是学校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最终体现了让课程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宗旨。 我们将继续努力,让“琴棋书画”校本课程更有特色。 (作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校长)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