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书法境界“和”的追求

发表时间:2012-6-14 09:32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267) 评论: 0

导读:   在常年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除却技法的训练,我体会最深刻的还是在书写中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历代书家心追手摹的目标,我也不例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 ...
  在常年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除却技法的训练,我体会最深刻的还是在书写中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历代书家心追手摹的目标,我也不例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说明境界有渐修、递进的特质。在最初的书法训练和学习过程中,各种用笔与点画结构中的书法元素在笔下纠结缠绕,这种书写过程很难有精神的传达,只是一种技法的表现,“心手双畅”成为学书初期所追求的翰墨精神。习书者在熟能生巧以后,摆脱了技法的束缚,书法就成为独特的个体心理、审美意识等文化内涵的精神转换。书家的心灵世界可以借助书法创作来展示,作品中各种书法元素和谐统一,书法就实现了身心“冲和”与人格“中和”的完善过程。

  在这里,“和”是和谐的简称,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为了实现和谐,道家提出“冲和”的概念。“冲和”在道家又称元气、真气,是自然性的表现。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如何将“万物与我合而为一”,这需将人性解放才能做到此境界。受此影响,书法讲究“冲和为妙”,即在创作时杜绝一切杂念,凝神静气,“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因此,要有一种轻松恬静的书写心境才能不黏不滞,顺势而为,达到“天倪”之境,实现和谐。这是王羲之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和”则是儒家的概念,源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颜真卿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体现了不同的和谐方式。因此,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笼统地将二者划入“和”之境而不去分清二者的细微之别,就可能产生一种错误导向,对书家书法风格和特征的把握就不会到位。

  王羲之书法的最高成就在行草书,行草书是魏晋人最能表情达性的载体。宗白华认为:“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因此,学习王羲之书法要注意训练技法之外的胸襟培养和心态的调节,实现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书写或创作状态。在这种书写状态下,用笔、结字“顺势而下”,“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实际上,这种状态很难达到,所以,“中得心源”的审美观是取得书法“意象”和“中和美”的常用方法。我认为,经过训练,假以时日,“中和”的理想状态是可以调整和追求的。

  “冲和”与“中和”的目的都是实现和谐,书家崔树强在《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里认为:“在追求‘和’的过程中,儒家肯定了冲突,在冲突中调整……道家超越了社会的冲突,直接遁入自然,契合于自然大化洪流之中,追求一种本于自然的冲淡和融。”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冲和之妙”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今生即使无缘达到,但在追求的道路上所得到的体会也是我生活中的幸事!(杨俊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妇女书画家联谊会理事,现任职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杨俊梅书作
杨俊梅 书作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