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许鸿基 中国书法应“穿着唐装”走向世界

发表时间:2013-11-26 09:33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363) 评论: 0

导读:   今日,由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孙启新、许鸿基书泰山金刚经体作品联展”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出山东省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主席孙启新,广东 ...
  今日,由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孙启新、许鸿基书泰山金刚经体作品联展”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出山东省泰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主席孙启新,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许鸿基书写的一百多件《经石峪金刚经》书体作品,包括孙启新书写的《金刚经》全文与经体《千字文》,以及许鸿基临《经石峪金刚经》全文、作品《心经》、《正气歌》等。11月30日展期结束后,展览将移师《经石峪金刚经》所在地山东泰山美术馆继续举办。

  位于泰山的经石峪摩岩刻石,创作于北齐年间,传为僧安道一所书,今残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半部的1060字,其中楷、草、隶、篆等诸书体兼备,气势宏大,雄浑庄重,历来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之誉,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难得的瑰宝。

  孙启新、许鸿基对“泰山金刚经”研习多年,并有志于传播这一经典。许鸿基的书法风格,更是直接取法于“泰山金刚经”,且以金刚经入颜楷,点画干净、结体宽舒、面貌清刚,具有碑帖结合的鲜明特色。在本次展览开幕前,许鸿基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对“泰山金刚经”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以及这一传统书体对今天书法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解读。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林泽曼

  谈经典

  “榜书之宗”尽显宽博空灵

  南方日报: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具有哪些文化价值?

  许鸿基:首先,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地理位置很有特点。它位于泰山中路龙泉峰下,原来是峡谷中的一大石床,它占地数千平方米,有些字的直径还超过了75厘米。这里山势嶙峋,古时还有溪水流下来,漫过经石,经字隐隐于水帘之中,场景十分壮观。后来山溪改道,经文就露出来了,因此又称之为“曝经石”。古代交通不便,真正目睹经石的人不多,但留下了许多传说。直到近代,人们才根据周边地区其他署名的刻石,推断这些经文书法是北齐的高僧僧安道一的作品。

  历代书法家对“泰山金刚经”都十分推崇,甚至与钟繇、王羲之相比肩,日本书法界还将僧安道一尊为“书仙”。该书体介乎楷书与隶书之间,同时还夹杂着行书、篆书和草书,甚至中间还有一些早期的简化字,如“万”、“无”。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宽博和空灵是“泰山金刚经”的特色之一。它的结体上缩、中涨、下敛,字型显得饱满而不张扬。许多字型的结构和线条合成不紧结,使书体显得疏朗,形离神聚,形成流动的空间。这些都反映作者宽博胸怀和透脱自在的心境,史上多有蕴含佛理的评价。

  南方日报:在临摹和研究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过程中,您对该刻石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独到的体会?

  许鸿基:我举《经石峪金刚经》的“佛”字,它的“弗”部,有两个地方很特别。一是上方笔画不轻易露头,二是中间一撇一竖往两旁挪移,给中间留下较大空间。这种结体很特别,不张扬、很空灵。唐代颜真卿写“佛”的“弗”部,则对空间作平均分割,电脑字也是这样,我们更多人也这么写。这可看出具有佛学理念的僧人书法的特别。佛学的大智慧(601519,股吧),蕴含在此书法经典中。我再举一字,《经石峪金刚经》里的“摩”与颜真卿写的“摩”,都注意把“林”字的双“木”错落,右“木”上置,给下部“手”的首撇留出空间。此处的避让,学颜真卿楷书的晚唐柳公权、清代钱南园却没做到。我们从此处可看到,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高僧,笔下既有佛家的自在,也有儒家的瞻前顾后,是儒释兼融的一种现象。我们从后学与颜楷的差距,也可以看出颜楷之所以高深,有其儒理支撑。有对颜楷的研究论文称,颜真卿受《经石峪金刚经》的影响,而在作为儒学经典的颜真卿祖上的《颜氏家训》中,也有对佛学十分尊崇之语。由此,我们也可看出《经石峪金刚经》对楷书的意义。

  南方日报:这次展览您期待对加强“泰山金刚经”研究的南北对话起到什么作用?

  许鸿基:我和孙启新先生都是《经石峪金刚经》尊崇者且多年来互有交流。山东书法界对经石峪的地位推崇备至,学该碑的人较多而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广东虽然地处岭南,但书法底蕴也十分深厚,而且重视传统和师承,同时又开放包容,素有崇碑之风。“经石峪为榜书之宗”就是岭南康有为提出来的。广州从化文物普查成果史料中也有《经石峪金刚经》地标式“寿”字的刻石。这些都是南北之间重视传统和交流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对《经石峪金刚经》的研究、弘扬,促进两地对书法传统经典的再认识,从理念和技巧两方面发掘楷书经典的精华。

  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可以通过我们展览作品的内容,感受佛教强调内修,安于静穆,以及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中正、宽博、和谐的审美取向。

  谈书道

  “与时俱进”不等于“节奏快”

  南方日报:对于目前国内书坛现状与发展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许鸿基:中国书法已经在联合国申遗成功。随着国家强盛,中国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得到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观念和流行风气上,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关于书法的“与时俱进”,有的人看到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因而片面追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图形式,走美术化。我以为,由于写作工具变革,如今再不是“人人皆书”,这现状是中国书法必须面对的“时”,我们应该抓好书法普及。由于书法不够普及,宽容了书法审美的混乱。还有一个问题,传统的中正平和的审美观念受到了冲击,楷书被忽略。有人说,楷书缺乏艺术含量,发展前景不被看好。我并不这样看,前面我已说过楷书的文化含量,我再说它的实用性。历史上留下来的大型建筑的牌匾、楹联,多么精彩。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牌匾,正大气象,无比威严。今人为新建楼堂所题的匾、联,艺术水准则大多数不及前人。如果楷书艺术得不到传承,后果可想而知。您可想象电脑字和眼下以“浊”当“拙”、花拳绣腿的书法上了牌匾的效果。

  南方日报:关于书法的创新,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以及艺术标准,您有何看法?

  许鸿基:讲创新,要正视我们处于书法继承阶段,要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要考虑到中国书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要保留原汁原味,自然遗产地张家界(000430,股吧)在群山中装了电梯不协调,书法亦然。以毛笔书写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块结构的汉字,是书法的特质,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就不能成为书法。随意肢解汉字结构的,扛着大扫把“挥毫”的,不是真正的书法创新。中国书法应该穿着唐装走向世界,有自信以书法的特质和魅力去化人,而不为人所化。

  关于艺术标准,在过去“人人皆书”的时代,即使对大师级的作品,也有不同看法,南唐后主就贬颜真卿楷书为“叉手并脚田舍汉”,可见标准从来是见人见智。今天,由于十个人中可能有九个不是写书法的,对书法艺术的优劣,既有不讲实语的,也有不敢讲话的,不少人是随大流,人云亦云。我看与其“随大流”,不如试用几个标准。首先看是否接近传统经典,即以历史上留下且大家多见的名作为坐标。其次以你接受的社会和自然界现象的舒服度乃至美感衡量。比如,弘一法师书体的“宁静致远”,确实能给人带来安静平和心境;如果以制造矛盾和张牙舞爪的书风写“宁静致远”,则只会给观众传递躁动。其三,书法史上历来主张人书俱修,相信这点不执笔者是很难把握的。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