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中国画发展要坚持民族性

发表时间:2013-11-26 09:31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192) 评论: 0

导读: 墨耕人生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去年以来,水墨艺术忽然间成为被人们频繁探讨和议论的新话题。来自世界上的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水墨拍卖专场大卖的消息,引发着艺术圈的人们不断地热议着水墨艺术会 ...
墨耕人生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去年以来,水墨艺术忽然间成为被人们频繁探讨和议论的新话题。来自世界上的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水墨拍卖专场大卖的消息,引发着艺术圈的人们不断地热议着水墨艺术会不会成为艺术市场中的新贵。其实,这些水墨艺术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它们是受现代文化影响而转变后的“新水墨”。

    那么,真正意义的“中国画”应该如何定位呢?

    当今中国画现状颇令人担忧,在各级各类展览比赛中,诸多为新而新,为奇而奇的作品时常在人们意外中“脱颖”入围甚至获奖,纯粹是随个别评委口味而定,更有以名曰“水墨实验”的诸多“无厘头”作品进入展厅。这些作品没有中国画的味道,甚至完全背离了中国画传统。而占据比赛主流的工笔画作品愈来愈多地吸收西方元素,追求所谓的“国际化”,画中国画的学生几乎都快变成为“小鬼佬”了,画出来的东西,非东非西,从根本上很难接受。

    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是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但民族性是根本。中国画若失去民族性,就没有了根本,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中国画的特质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确定,宗炳的《山水画序》便是这一特质的起点。宗炳“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好山水爱远游”。其妻死后,他仍只身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结宇衡山”。后来因病和年老,才又回到江陵故宅,自叹:“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可见,画山水或观山水画都和游真山水一样,而且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所以这位“澄怀味像”、“洗心养身”的信徒,对山水画的定位绝非为了消遣,而是要调动一种最好的形式,以“卧游”山水的方式来体现和学习圣人之道,纯粹是为了享受“游”与“居”而愉悦身心。

    这种愉悦,来自于画面的可游可居的模式。而这种特别的思维模式,正是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质,也可以说是中国画的聪明之处。同时,可游可居的画法,决定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另一种特质,哪怕是在画一种小动物。比如观察一只鸡,习惯于见头不见尾,见尾则不见头。但在中国画中则完全打破这一透视模式。随着你的需要,集中所有的美。所以,在画面中,既看到头亦能见到尾,同样产生可居可游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怎么美怎么画,完全不必局限于具体的透视,可以跨越时空,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东西。综合印象的刻画最重要,绕着对象观察才是中国画具有的特点。

    从技法而言,中国画是抒情写意,而不是事物客观对象的简单再现,以线条及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审美。当前,国画教育强调深入的素描训练,虽然表达了质感,却明显影响了笔墨的感觉和运用。从某种角度来讲,西方美术教育已影响到中国画自身的发展。虽然说笔墨当随时代,但指的是物像的变化。中国画根本不必要依靠外来画种来解决,随时代便能自然更替。只要在吃透传统之后,顺其自然地加以理解解决。循着原有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发展将更加纯粹。

    当前绘画方面的新思潮、新观念层出不穷,各种水墨表现形式多元并存、异彩纷呈。书画市场一批又一批令人眼界大开,出手不凡的新生代不断涌现出来,推动了书画界的收藏热潮。而其背后却有诸多鱼龙混珠的东西,不仅损害收藏界,更重要的是混淆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值得警惕。

    对于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流派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多少少也局限了画家的思想,无须提倡。

    中国画的造型并不难,难的是其写意抒情。注重的是层次而不是空间,强调的是笔墨和线条,选择的是最美的东西。对于一个追求艺术的画家来说是不需要讨好市场的,需要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多读书,多看画。读多了,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会有艺术的灵感。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