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造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谈起它,首先联想到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吴昌硕、黄宾虹、李可染等近现代大师,仿造的赝品充斥市场。但进入新世纪后,当代书画造假的情况也愈演愈烈。在经过2006年的打假之后,“现在造假依旧”,史国良这样形容目前的造假情况。 相对于古代、近现代书画的造假,现代书画造假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人买当代书画非要和作者合影。 “现在当代书画造假已经形成一条完成产业链条,都是一条龙服务。”史国良说,“我也是这个链条上的一环,如果我打假,就会牵动整个链条的运作,成为众矢之的,拍卖行、画廊等都可能站在我的对立面,可能也就最后的买家会站在我这边,因为我们都是受害者。他们不怕法律,因为法律有漏洞,而且现在我国也顾不到这个板块上来,有恃无恐。” “百分之九十的当代书画是在地下交易的。”常年从事书画交易的刘先生说,露出水面的非常少。在2012年的拍卖中,当代书画比较集中体现在范曾、何家英、崔如琢三位,他们分别以5,821.54万美元、4,673.93万美元和2,062.98万美元的拍卖总额位居2012年度中国纯艺术家拍卖总额TOP500第12、15和40位。而其他很多知名画家甚至没有上拍记录,这在当代书画界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也是当前书画礼品市场的特性决定的。”书画作为礼品,更多地被送到各级官员手中。他们普遍对于书画没有特别的认知,而更多的依靠名气或头衔来认定这也是某地出现十几位书协副主席的重要原因,官阶在最终的“消费者”面前是更容易被理解。 在当下,书画市场显然是卖方市场。“现在我的画已经排到三年后了,而且还有不断的人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他们一般直接付钱,我事先都和他们声明,都要等几年。现在他们也乐于这么做,因为几年的时间,作品在不断升值,这也是投资。”书画家马先生说。十八大对奢侈品、房地产等调整后,书画作为一种软性资产,反而有抬头的趋势。 这种巨大的需求落差,也给造假者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而这种地下运行的模式,也使得作品的流通很难追溯。造假者也沿着这一地下运行轨迹在渗透。现在,赝品供货的渠道相比过去宽泛多了,“私下交易,给画廊、拍卖会供货,现在不客气地讲能达到四六开就不错了,六成真的,四成假的,这就是最好的拍卖公司了,何况还有专门卖假货的拍卖公司。”卢先生说。 具体造假者是产业链的第一环,也是比较被动的一环,被认为是“书画农民工”,仅仅得到整个收益中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造假利润被组织者、销售者得到。他们会根据造假水平,“将画分为A、B、C等。”卢先生说。A等就是高仿,是最高等级的仿品,甚至专业人员都很难鉴定出,画廊、拍卖行上拍都是常备选项。为了能够提高成功率,他们甚至会将假画混入艺术家展览、画册中,在当下普遍认可著录的时代,这种方式极容易成功;B等则介于高仿和地摊货之间,C等就是地摊货,在琉璃厂、潘家园等都经常批量看到,价位在几百元之间; 当然,这种等级划分并非完全固定的,在拍卖公司经常会有人拿着多幅某位知名画家作品要求上拍,但质量一般,“这种人是来碰运气的,在征集的过程中能碰到很多。”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