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赏析

发表时间:2013-7-8 21:24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057) 评论: 0

导读: 人民公仆 2001年 雪线 2004年 晚风 1991年 马背上的民族 1980年 秋驼 1988年 维吾尔族老人 2007年   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杰出的代表画家之一,刘大为的创作主要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塑造中华民族的伟人、英雄形象的 ...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赏析
人民公仆 2001年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赏析
雪线 2004年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赏析
晚风 1991年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赏析
马背上的民族 1980年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赏析
秋驼 1988年   
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赏析
维吾尔族老人 2007年    

  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杰出的代表画家之一,刘大为的创作主要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塑造中华民族的伟人、英雄形象的历史画,一类是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这两类作品形成了刘大为“史诗”与“牧歌”的创作基调。

  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现代的英雄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幸福生活则是一曲曲优美的牧歌。刘大为塑造中华民族英雄形象的历史画呈现出史诗般的质朴厚重风格,他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充满了牧歌式的豪放浪漫情调。

  为了全面展示刘大为数十年来的艺术创作成就,使更多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的艺术历程,“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展”于4月29日至5月17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塑造伟人和英雄形象

  刘大为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以来,一直履行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天职,满腔热忱地致力于中国现代和当代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创作。先后创作了《高山仰止》(1982)、《华山救险》(1983)、《东渡》(1985)、《小米加步枪》(1987)、《晚风》(1991)、《艰苦岁月》(1992)、《黄河谣》(1996)、《人民的好总理》(1997)、《人民军队的缔造者》(1997)、《人民公仆》(2001)、《过草地》(2006)、《朱德与史沫特莱》(2007)、《不畏蜀道难》(2008)等一系列中国现代和当代题材的历史画作品,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1991年刘大为为纪念建党70周年而作的工笔画《晚风》,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的范例之一。当时刘大为决定选择改革开放时期的题材,塑造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形象。在构思阶段,他反复考虑过各种方案,例如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向群众挥手致意等等,但都觉得太一般,是别人常用的套路。冥思苦想之际,他走访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邓林——邓小平的女儿。邓林为他提供了很多关于她父亲的资料,讲述了家里的情况:院子里有几棵大树,邓小平每天会在那里散散步,坐在藤椅上看报、休息……一个念头猛然跳进了刘大为的脑海:就画处理完国家大事之后坐在自家院子里看报休息的邓小平。在他的构思中,邓小平的面部表情也应该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是坚毅的,是沉思的,是欣慰的,也是憧憬的……他希望能把邓小平沉着乐观、稳操胜券、高瞻远瞩、引领时代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他根据自己搜集的大量照片和参考资料,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着手创作。干干净净的院子里,几棵大树用淡墨勾勒的树干树叶笼罩着淡淡的花青,编织细密的茶几、藤椅的灰黄色也很浅淡,只有人物的头部和黑裤子、黑布鞋颜色较深,但这些深色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整个画面淡雅的色调。画面上集中刻画的是邓小平肖像,好像聚焦的特写镜头。

  在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是抗击侵略、保卫人民利益的依靠;在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也是抗灾抢险、拯救人民生命的主力。刘大为1983年创作的水墨写意画《华山救险》和2008年创作的水墨写意画《不畏蜀道难》,恰恰是遥相呼应的姊妹篇,塑造了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的英雄形象,也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体验提供了典型例证。

  《不畏蜀道难》,这幅当代题材的历史画,及时形象地记录了解放军官兵强行突进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人民生命的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画家一改背景简化的布局,在画面的近景和中景,突出描绘了峥嵘的岩石,那崎岖的几乎无路可走的蜀道,一队解放军战士和医护人员正冒着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护送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儿童下山。绘画语言依旧非常朴素,水墨皴染的山石更显得凝重。

  表现草原生活自然和谐

  在表现内蒙古大草原的工笔人物画方面,刘大为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相比于20世纪70年代那些用故事情节图解政治主题的草原作品,刘大为开始注重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的表现,并试图通过对这种无情节性的日常瞬间的描绘,揭示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辽阔无垠的草原这种大自然的关系。

  不论是描写三口之家放牧休憩场景的《马背上的民族》,还是塑造茫茫沙漠上蒙族少女微笑的《漠上》;也不论是刻画霜染须眉的琴师在侧耳倾听马头琴回音的《草原上的歌》,还是捕捉训练幼童单骑放牧充满动感形象的《雏鹰》,刘大为在作品中捕获的草原或沙漠中的人物形象都不在于叙事性,而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所传递出的质朴的情感,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揭示出的人对于猎犬、牧马和骆驼的亲情关系,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呈现出来的人畜与草原、沙漠的和谐统一。

  对于内蒙古大草原,刘大为没有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也没有表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荒寒,而是追寻恬淡却又醇厚的风土人情,漂泊而又宁谧的游牧生活,艰辛而又甘甜的勤勉劳作。刘大为的工笔人物画发掘了蕴藏在那个粗犷、血性和霸悍的民族中的一种纯朴的诗意,从而重塑了一个当代审美中的游牧民族的形象。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