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曲庆伟(第三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 年龄:1971年生 字体:楷书 形式:中堂 内容: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点评:整饬、灵动。这幅作品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章法的整饬、笔法的灵动,着实不易。与其说作者是用手写字,毋宁说是用心写字。偌大一幅作品,节奏、墨色、线条,贯穿着作者的情感,才能达到一种艺术的平衡。看这幅作品,自然看到了一位创作经验丰富的青年书家的心态,少有当下多数书家的浮躁之气。 书家:王卫军(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获得者) 年龄:1972年出生 字体:行书 形式:横幅 内容:随园诗话一则 点评:作者恪守传统正脉,承继“二王”书风,用笔俊朗挺拔,书写线条干练、结体精美,章法独特。不过,对一部戏剧来讲,太像戏了,就会出现漏洞;结构太精美了,匠气就会显露出来。其中的奥秘,当代青年书家是否能够领悟? 书家:林峰(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获得者) 年龄:1971年出生 字体:行草 形式:团扇 内容:长忆春江雨后山,看云如入画图间。 何人肯袖渔竿手,闲却扁舟在水湾。点评:这幅团扇,让我们想起两个成语:飒爽英姿、羽扇纶巾。的确,笔法的精到,结字的谨严,气韵的和谐,颉颃着作者一以贯之的才情。这种倾向,是当代青年书法家的共同追求。其实,艺术作品的苍凉与萧疏,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我们不能忽略,也无法忽略。 书家:吴庆东(第四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 年龄:1975年出生 字体:草书 形式:斗方 内容:古人论书三则 点评:七零后书家,对形式有着天然的亲近。这幅作品,笔法丰富,触目可及的章草笔意,如同一支乐曲的不和谐音,装点着整幅作品,使其有了情感的高低、线条的强弱、墨色的明暗,颇契合当代人的口味。然,书法作品仅仅契合当代人口味当然不行,当书法作品退出展厅时,我们还要追问其哲学的内涵。 书家:张维忠(第二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 年龄:1968年出生 字体:楷书 形式:斗方 内容:屈原《橘颂》点评: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心无旁骛的艺术心态,是自由书写的保证。写字的局限,超乎其他艺术门类。关键是,该如何超越,用什么超越?这幅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用心灵超越,用感情超越。 书家:陈花容(第三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 年龄:1983年出生 字体:草书 形式:条幅 内容: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点评:形式感是这幅作品的基调。青年书家的创作突破,愿意在形式上发轫。于是,我们看到陈花容的“花样翻新”。这应该是一幅手卷,只是作者把横势列为纵势,错落之间,有了视觉冲击力,有了符合当代书法审美者的特征。形式的重要性无法忽略,但要明白一点,矫枉过正,会对艺术作品构成伤害。 书家:王乃勇(第二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 年龄:1969年出生 字体:草书 形式:对联 内容: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点评:这副对联,体现了作者的真实水平。草书创作的精彩之处,发乎意外之笔。联语是通俗化的,书写者众多,但是,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在结字上大胆突破,任凭情绪倒向,最后实现笔意的丰富,点划的飞扬,情绪的起伏。不足之处,则是作品局部似曾相识,略有俗意。 目光浅笔法浅 青年强书法强厚老人重新人 我们需要正视青年书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振兴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勤奋、聪明和才华,使得沉寂日久的书法界焕发了青春。这是历史的事实。但是,当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我们始觉在我们认定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贫乏和苍白。 青年书家对书法艺术的误解在夜以继日的临习过程中,似乎觉得学像了某派某体,就可以在书法界捞取功名。这种依赖于运笔的熟练和功夫的堆积,是导致当代青年书法创作平庸的重要一点。其实,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决不是将汉字写得如何,仅仅是以汉字作为载体表现并抒发书法家的心灵和情感。历史上能够写好汉字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伟大的书法家屈指可数。我们不能否定掌握书法艺术所必需的功力,但这仅仅是基础;将基础作为书法艺术的存在标准,就削弱了书法艺术的生命活力。 历史上卓越的书法家无一不是知识广博,思想深刻、胸怀宽阔和目光远大的文化伟人。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同他们博览众家的知识融为一体,使得笔下的线条具备了人的旨趣。真正意义和高级意义的书法艺术是一个综合体,而非对一字一派的承袭和对某家诗词的抄录。当代青年书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的创作之中我们感到了顽强的奋争,他们正一步步接近书法艺术的本质。 青年强书法强 青年即希望,青年即力量,青年即一个国家美好的象征与梦想。对当代青年书家的感悟、研究,我的眼前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口,依托这扇窗口,我们感受到中国书法真正的进步与发展。 张维忠,军旅书家。他对书法有远大的抱负,四体皆能,楷书被视为当代书法创作重要的存在;王乃勇,中原美男子。安静的性格,内敛的气质,与他波澜壮阔的草书似乎存在悖论。其实,貌似的壮汉,不等于说勇敢。而敢于革新的书法家,常常是沉默的。王乃勇属于后者;曲庆伟,东北硬汉,一手灵动、飘逸的魏碑,体现着当代青年对远古书法遗存的认知与理解。他注意先贤与同道对魏碑的探求,在他看来,一切有的放矢的探求,对自己都会有启发。于是,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那就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挖掘与突破;林峰的书写羽扇纶巾,勃勃的生气,会让人想起羲献父子。江南才子,总会让手中的笔被情感引领,提按之间,丰沛的感觉与飞扬的字迹,能够复活旧日落花的场景。那个容易让文人感伤的场景,应该是毛笔的圣地;吴庆东,东北汉子。小小年纪,可以搅动书坛。凭什么?当然是勇敢的探索精神。世故,在小范围内会给人带来好处,但是,世故,是艺术家的天敌。浪漫的情怀,甚至是目无一切的求索,才是青年人的精神抉择;王卫军的精致,是一种人生态度。久居江南,与典雅有着天生的亲近。细雨霏霏,湿润的空气亲吻笔锋,划过宣纸,情感的星星点点就浮现出来。才气,还是才气;陈花容,有激情的生命,在俯仰之间,看云卷云舒。颇富气韵的笔画,该是一位艺术家应该具有的表达。 这种状态,这种阵容,业已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主流。就这样,当代青年书家们,以扎实的传统功底和顽强的超越能力,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时代。 厚老人重新人 喜欢沉思的书法评论人,一贯是不薄老人重新人。我常呼吁,书坛不能被老人独占了,青年人理应奋发有为,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生力军。 青年强,书法强,缺少青年的任何领域都是老气横秋,生机不在。何况我们仅仅从商业的角度来衡量一位书法家的价值,岂不是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精神萎靡,庸俗透顶。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书法始终是弱小的,究其原因,即,不能克服浮躁心理,缺乏危机意识,并继续沾沾自喜。这种现实,青年书家当思考,当超越。 人格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书法艺术的品格和书法家的人格无法分开,人格委顿的人不可能走进书法艺术的高级境界。但是,当代青年书家的价值观念不能令人鼓舞,在不自觉中承载着封建意识,对社会、人生缺少分析和认识,更缺乏对庸俗社会学的批判,无法确定一种真正的人格。书法界不是一个真空地带,它不可避免地沾染着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并影响和左右青年书家的创作。需要人格,就是需要对庸俗价值观和社会学的批判。鲁迅曾说:“没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就不会有大艺术产生”。 古墨今语 说 “走狗” 严学章 现在是敬畏之心匮乏的时代。有奶便是娘,只认钱认奶,连老祖宗也可不要,谈何敬畏?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有“心中偶像”和“梦中情人”的调侃,惹观众一乐而已。年轻人也多是追星族,或粉丝了,也有偶像的意思,但都是偶像的偶尔皈依,难得持久,遑论敬畏?敬畏是心灵深处的敬仰和畏惧,是持久的,是摄魂纳魄般的追寻,是真敬大敬真畏大畏,敬畏到可以为之舍去生命,可以“士为知己者死”。前人对此有“走狗”一喻,倒是真切到位,郑板桥说自己是“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也说自己是“板桥门下走狗”,这便是真正地敬畏。他们对艺术先贤佩服的五体投地,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便以“走狗”自称,因为狗最忠诚,不嫌贫择富的。狗的忠诚之性,也是值得人去敬畏的。 本人自小喜爱书画,立志为此而殉道,可以丢官,可以独守清贫。面对先贤,使我敬畏者不少,清代郑板桥便是其中一位。去年初夏,曾专程到板桥故里江苏兴化,叩拜于板桥墓茔,回家后曾撰文数篇,以发敬畏之心。今年四月上旬,我又受泰州市政府之邀,到板桥故里举办画展。我在四月四日晨抵达泰州,刚好这天是清明节,便有为板桥扫墓的渴望,于是得到主办方协助,马不停蹄地再次赶到板桥墓前,跪拜叩头上香。墓园主管让我题字,我旋即写得一联:“难得清楚,岂能糊涂”,款识“愿为板桥门下走狗”。别时一步三回首,视线再次定格于墓前那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我的眼眶湿湿的,敬畏! 敬畏板桥并愿为其“走狗”,可我从来未临摹过板桥的书画,在我看来,板桥的字只可赏,不可摹。我敬畏的是板桥的傲骨,取的是板桥的魂魄,板桥用一生悟得四字——难得糊涂。我将用一生践行五字——横行不霸道。坚守自我,这或许是我最大的资本,也是最大的欣慰,也是“徐渭门下走狗”的郑板桥,给予我最高贵的训导。 眼下学艺者芸芸,多不敬古人敬时人,游走于京城这班那班,拜这师那师,很热闹。为奶而认娘,心中尽打小算盘,也顾不上奶中的“三聚氰胺”了。学生对师,未必有敬有畏,更够不上“走狗”。吃了奶,虚晃一枪便走人,是另一类走着的狗。 (作者:中国艺术创作院院长)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