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从事书法创作研究二十多年的历程,仍感觉书法品评尤难。喜爱书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参观书法展览,或在街上浏览公共场所书写的匾额书法,都会产生评议一番的冲动。最初习书,重视书法基础,从唐楷入手,关注楷书的法度,常常练习书法到深夜,如此积数年之功,尚不能满意。那时关注书写的传统法度,在笔法和结构上,研习了很久,自觉还不得门径,深觉书法之难。在欣赏书法时,往往重视作品功力的深浅,以唐楷的范式为准则。当然,这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 偶尔听到学有所成的书法家讲,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草书,只有写好草书才堪称是书法大家。学习几年书法以后,便开始对草书发生兴趣,先后搜罗购买不少草书字帖,置于案头,临摹观赏,并在默写草书符号上下了一定功夫。当笔者此时自以为在书法方面有了稍许进步,便主动结识先进书友。通过拜访会面或书函往还的方式,向同行求教,并由于虚心诚恳的态度,深获诸师友的帮助。依笔者看,评析书作的优劣,不应过多先入为主。首先要懂些书法史,了解书法历史发展的渊源,来龙去脉,看得出处,方可甄别评价。 当一位朋友问我怎样品评书法时,我对他说:“首先你要亲自动手练练字。”我回答他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没有经过书法实践,谈论书法就往往不着边际,很容易胡言乱语。岁月悠悠,随年龄的增长,书龄已近30年,但自认为对书法所知尚浅。因为书法不仅仅是要有楷书的基础,明辨书史源流,识得草书符号,还要懂得艺术美学,有深厚的学识积累,甚至研习篆书、篆刻,学习训诂、文字学、古汉语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在品鉴书法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现在欣赏书法,主要看书法作品的气息,也就是“望气”,看到气息差的字,如睹俗子,避之唯恐不及。这样所谓有鉴别力的人,在别人的眼里显得清高,落落寡合。但这里面充盈着朴素的哲学意味。丰子恺先生在谈到艺术境界时讲,艺术有三种境界,一是物质,二是艺术,三是灵魂,只有像弘一法师那种才能到达最高境界,即所谓三层楼的譬喻。王国维先生也讲过这个问题:治学三境界和丰子恺所讲的道理如出一辙,此不赘述。 鉴于此,笔者一直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不能从书体来区分,不能说写草书的境界都高,很多龙飞凤舞的草书,离谱甚远,没有传承的迹象,此不值得称道。那么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笔者沉潜传统书法研究,古典的美学经验告诉我,真正的高境界是气息的雅驯,风格的鲜明,往往不被大众所理解接受,即曲高和寡。这其中的道理只有意会,不落言筌。以传统的观念品评书法,还离不开因人论书,知人论世,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原则。当代的评论似乎对此不屑,常常有论者云:书艺与人品两相看待,其中见仁见智,还关乎品评者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不可一概而论。 也有人谈到书法的极致是雅俗共赏,书法要为大众服务,就要做到群众百姓都能看得懂,看不懂的书法怎么能说好呢?常常有人发出如此的感叹!笔者对此论者,却不能苟同。一位修养不高的人,即使练过书法,也不见得就能评鉴书法作品的高下。作品往往似一个人,对他的品评,知人论世,首先要了解它的出处,也许这个人当人面时,伪装得很风雅,骨子里却俗不可耐。书法也如此,前人论书云:“惟俗不可医”。可见,要让俗人写出雅字来,是很难实现的。雅俗共赏,雅俗集于一身,颇类儒家的中庸,追求不偏不倚,是处世之道,却不太合乎艺术规律。艺术的本质离不开个性的塑造。故而,传统并有创新精神的书家,才会达到艺术的高度,虽然一时不被人所理解,随时间的变更,历史会对作品有公正的评价。所以,品评书法需要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此中的滋味,似乎只有那些不同流俗、别具只眼的人,才能不负雅望,诠释出书法的真谛。(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