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劲节图》(180×98cm)2011年7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接受采访当天,廖红球为同事写生,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 ![]() ■廖红球1972年创作的版画《足球之乡》。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知道红球是作家的人,不一定知道他还是个画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在创作文学作品之余,挥毫泼墨,画的竹子是别具一格。近日,廖主席接受了新快报记者采访,畅谈“一手著文,一手写竹”的写意生活。 ■采写: 收藏周刊记者 邱治 实习生 杨帅 画画比写作还早,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 作为广东省作协的主席,廖红球在与新快报记者的交谈中笑着说,写小说之前,他是学画画的。1972年,他的套色木刻《工余》就参加了广东省美展并选送全国美展。后来,他还常常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自作题图、插图。 “我特别喜欢写字画画。”廖红球说,小时候父亲就要求他和弟弟妹妹练习书法。1967年,15岁的廖红球给同学的父亲在梅县文化馆打临时工。那同学的父亲是东山中学的老师,搞美术设计的,魏碑写得非常好。当时梅县文化馆还有一位来自广州美院油画系的李老师。廖红球抓住这个机会,偷偷学艺,“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在记者采访的那天中午,廖红球还给同事现场写生,画了一张水墨肖像。“没打草稿的。”他笑说。 在书法和绘画上都下了功夫后,廖红球渐渐意识到,书法是中国画的“筋骨肉”。他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中国画是靠水墨来表现的,它的线条就应该是书法的线条,它的笔墨就应该是书法的笔墨。曾经在跟广东画院的朋友闲聊时,我就说过,中国画的基本功是线条,线条的基本功是书法,书法的基本功是造化,来自于自然。” 他望着窗外,说:“推开窗,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画里边最高级的线条和最拙劣的线条。什么是最拙劣的呢?那些电话线啊电车线啊就是。那种线条是不能入画的。什么是最高级的线条呢?比如那棵榕树,榕树长出来的胡须,就是最精彩的。差别就在一个是有生命的,一个是没有生命的。我们要有慧心和慧眼,把有生命的线条放入我们的画中。这就是线条的艺术。我一辈子都在研究它。” 做事情要做到最好,把品牌定在竹子上 廖红球透露,在作协的工作稍有空闲,他就要拿起画笔,画几笔墨竹。“没有大段的时间,只能用业余的点点时间来画画。画竹子比较简单,一张白纸,一碗墨,一盆清水,一支毛笔就可以了。”廖红球介绍,自己从小就喜欢竹子,家乡到处都是,“河岸边,菜地里,屋前屋后,随处可见竹子的身影。可以说,我是在竹子的怀抱里长大的”。 这墨竹一画就是三十多年,廖红球并非只是消遣时间那么简单。“每个画家都要有自己的品牌,如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关山月的梅,黎雄才的松等等。他们都在某一方面达到了超越古人、达到当代的巅峰。我很早就理性地认识到‘术业有专攻’这一点,因此就一直把墨竹当做自己的品牌来攻”。 廖红球找来历代画竹名家的作品,仔细揣摩,融会贯通。说到这段经历,廖红球还特别提到小学课本上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正在钓鱼,蝴蝶来了就捉蝴蝶,蜻蜓来了就捕蜻蜓,青蛙来了就去抓青蛙,最后鱼也没钓到。其实,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适合做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另外呢,当你认准一件事的时候,就要全力以赴,要坚持。不能像小猫一样,三心二意。” 画竹有创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廖红球这一画还真画出了名堂。2011年,他的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的关注。说起这段回忆,廖红球不无感慨,毕竟当时中国美术馆用了整层楼来展览他的墨竹,展出了两个星期。他的两幅作品《浩然气贯环宇间》和《劲节图》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狂风暴雨中的竹子是廖红球的独门技法,“古人没有画过,今人也没有”。在去年办展览的时候,人民大会堂收藏了一张,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两张。人们看到后,都不禁问他:“这是怎么画的呢?这一笔上去,怎么能把斑斑点点的质感画出来的?是用了什么技巧?还是放了什么材料?”廖红球爽朗地笑了,“其实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材料,全都是自然的留白。” 除了技法外,廖红球作品上的题画诗也是一大亮点,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墨竹专门创作了100多首咏竹诗。《廖红球诗书画集》,是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很有分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点评这个画集时特别点出:“这本集子的二百余幅作品中的题画诗均为他本人所作。其中一部分还刊发于像《诗刊》这样有影响的各大报刊杂志。” 简 介 廖红球 原名廖洪球,1952年7月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原籍福建省永定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兼《作品》杂志社社长。广东省文学创作专业职称高评委主任。一级作家。 廖红球谈画竹——— 八大精炼,板桥高雅,石涛灵动 中国文人画竹的数不胜数,廖红球立志专攻竹子,把历代名家画竹的作品都找来,认真临摹。“主要研究三家:郑板桥、八大山人和石涛”。 这三家都有怎样的特点? “板桥的特点在于瘦,他把文人的清瘦和清高表达到了极致。另外他的书法和诗都非常好,诗书画融合得极妙,他的画可挂性很高。相对而言,八大的画可挂性差一点。但八大最突出的一点,是他高度精炼的笔墨。这一点在中国的水墨画里是无人能及的。石涛是个全能画家,画山水很棒,画竹很灵动,可挂性也很高。总的来说,他们三家各有所长:八大是大刀阔斧的;板桥呢,比较清高、高雅;石涛呢,雅俗共赏。” 廖红球说:“我把这三家融为一炉,为自己所学。到现在,我还常常看他们的画。” 名家点评 “他在长年的积累中,达到了笔墨化境的深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探研出竹海古谱中所未有的笔墨语言,为中国墨竹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当代的贡献。”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廖红球)既有作家行文的流畅,又有画家泼墨的浓烈。所作墨竹,或遒劲、或豪放、或纤美、或苍拙,一笔一墨皆写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施于笔,情动于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所作的风竹、雨竹和雪竹,各具情趣又各有特色。在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时,一切自然之美,皆有画家了然于胸之造化。”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有心者观之,其笔下之竹,或正或欹,或交或离,或繁或简,或含露帯雨,或披日迎风,千态万状而得南方竹篁之神韻。在我看来,其间若隐若现还有他孩提时代的乡野意象。而这种泥土与生命的意味,是以往文人笔墨中不甚多见的。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