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新闻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大家•对话》尽在汇讲坛,沪上名家“海上畅谈”文化保护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6-3-29 17:26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5185) 评论: 0

导读: 徐家汇,上海近代文化的起源地。浓密的梧桐树,掩映着镌刻百年岁月年轮的老建筑,这些老房子见证了风云变幻,静静的散发着历史韵味。置身其中,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安宁不禁让人设想:假如没有这些老建筑,这座城市的 ...
徐家汇,上海近代文化的起源地。浓密的梧桐树,掩映着镌刻百年岁月年轮的老建筑,这些老房子见证了风云变幻,静静的散发着历史韵味。置身其中,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安宁不禁让人设想:假如没有这些老建筑,这座城市的文明该如何安放?或许我们也便少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在原徐家汇大修道院,我们有幸遇见一场汇聚沪上大咖关于历史文化保护、老建筑新生与城市发展的对话,堪称徐家汇百年历史最好的打开方式。上海文化起点在哪?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是否互相矛盾?文化发展又该如何“反哺”城市更新?沪上金话筒主持海波、秦畅携4位重量级嘉宾在《大家·对话》汇讲坛与市民代表们“海上畅谈”。

【市民文化节开幕日 徐汇“汇讲坛”开幕讲坛全新开启】

3月26日,正值2016年市民文化节开幕日,徐汇“汇讲坛”开幕讲坛也在同一天举行。上午9点半,一场名为“《大家·对话》——尽在汇讲坛”的活动在徐汇区汇展示厅举办。汇讲坛”以独特的人文含量和探讨主题,成为了市民文化节的一部分。

海报

据悉,此次“汇讲坛”活动由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徐汇区文化局、SMG东方广播中心主办,海上畅谈工作室和徐家汇街道办事处承办。今后,《大家·对话》汇讲坛活动将围绕百年建筑、教育、电影、音乐、医疗等为主题每月开讲。

3月26日的开幕讲坛采用了“剧场演讲+同台对话”的形式,邀请了4位视角不同、各有代表性的演讲人: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著名作家陈丹燕、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专家沈晓明,四位“大咖”以“在这里,望向未来”为主题,与现场听众一起分享、追溯、探讨上海文化之源,畅谈文化保护与发展,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主持人

 “汇讲坛”活动于距今87年的原徐家汇大修道院举行,由SMG东方广播中心全国金话筒主持人海波、秦畅共同主持。一束阳光透过窗扑进来,仿佛与87年的历史轻轻握手,接下来的时间里,主持人与4位重量级嘉宾、与各界媒体记者、与通过网络报名来到现场的市民代表,一起见证了2016年度《大家·对话》——汇讲坛的全新开启。网易、东方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

现场记者、媒体

【4位名家剧场演讲 “海上畅谈”文化保护与发展】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主讲《这里,上海文化的起点》

伍教授分享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不是灾难,不是战争,而是由于灾难由于战争或者其他的原因导致的文化中断。上海人之所以是上海人,是因为有上海的历史。我们今天看到城市里的老房子,就是人类文化与人类文明故事的载体,城市活力与历史文化的传承,跟老房子紧紧扣在一起。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一个城市现代活力的迸发,是一件事两个面,并不矛盾冲突。所以,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和建筑, 我们既要保护,又要使用好。把历史和今天城市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历史活在当下,让城市充满活力。

文明需要保护好历史!正是丰富的历史,给了今天创新活力的源泉,我始终认为,一个懂得历史传承的,才更具有创新的动力,而一个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历史。

伍江主讲《这里,上海文化的起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陈丹燕主讲《这里,我看见老建筑的新生》

作为一个生在徐汇、长在徐汇的老上海,一位擅长观察、情感丰沛的作家,陈丹燕老师用一组跨度几十年的自己的老照片和诸多老建筑的修缮故事,让我们看到从一个小孩变成一个作家,她与徐汇区的千般情缘。

陈丹燕说到:我觉得是我的街区一直在教育我,让我成为一个有历史感的人。这种街区的教育,其实跟树、房子里散发出来的气味,还有在街道里碰见不认识的人,都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徐汇区这些老建筑和老街区的生命力,成为启发我去写这本书并获得畅销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这些老房子的故事,就没有过去的历史,我也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因为没有足够的材料让我写作。所以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作家,我居住的地域支持我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也支持我写书。我非常希望上海在迅速的发展中,不要把自己原来有的街区的精神因为改造而丢弃了,街区精神遗产的珍贵我们应当珍惜!

陈丹燕主讲《这里,我看见老建筑的新生》

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李天纲主讲《这里,看见历史变迁》

李教授观点:很多人讲上海不是文化城市,我不赞同。上海作为城市名而存在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个地区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六千多年前,据说是中国文化的起源的地方,比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也不晚。也有人说上海以前就是一个小渔村,这话也不对,因为我们有徐家汇!说起徐汇就必然要谈到徐光启,徐汇区的徐就是徐光启的徐,慢慢徐氏子弟聚起来,到乾隆年间开始出现徐家汇这个名字,开始改徐家社,最后形成了徐家汇,徐家汇就是这样开始的。

到了1847年,经过一百年徐家汇地区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汇在这。中西汇,成为徐家汇海派文化的特征,而徐汇也成为中国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上海近代文化的起源地。徐汇区就是上海的拉丁区。就像法国巴黎的左岸拉丁区,是文化、艺术、学校、博物馆、科研机构等集中的文化区。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块地区,使之变成真正的公共文化空间,看到它,人们便看到了上海的文化。

李天纲主讲《这里,看见历史变迁》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专家沈晓明主讲《这里,是我的家》

作为当天活动场地(原徐家汇大修道院)的修缮工程总设计师,沈晓明向大家展示了这栋老房子的修缮过程,通过查寻历史资料、勘察现场、国外学习考察,从房子的整体构造到微小的细节,如何一尺一寸的修缮恢复。

沈晓明说到:徐家汇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历史的回忆和现代的繁华完全交融在一起。例如我们把大修道院修缮改造出来,然后徐汇区政府能够把它完全开放出来给民众交流学习,这样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才能够贴近大家,让民众成为精神的富有者。希望以后的历史建筑也都能利用起来,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使这个城市变得特别有味道。

沈晓明主讲《这里,是我的家》

【嘉宾同台对话 探讨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

4位嘉宾精彩演讲之后,主持人海波、秦畅与嘉宾就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同台对话。

所有人都在说留下历史,那留下来的时候我们碰到什么不同的困难?伍江谈到: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绝大部分人不再为饿肚子愁的时候,我们的精神需求应该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前面的惯性,比如政府强烈的要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发展经济上,只看到了物质,忽略了精神。北京昨天拆了一个房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55年造的,房子比较丑陋,领导说,解放以后没价值了。其实我们的历史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积累都非常重要,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北京的老房子全拆光了,那北京还能叫首都吗?我们这个城市是我们记忆力最重要的。

李天纲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保护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吃亏、不亏本。如果当初田子坊、朱家角、周庄没有被保留下来,如今的人潮也不会涌到这些地方,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提现出来了。阮教授保护周庄的时候,躺在地上阻止拆迁。现在人们感谢他,恨不得给们造座庙。我没那么勇敢,就不敢,所以没人给我造庙。”幽默的风格引得现场笑声不断。


【市民代表的声音与视角 《大家·对话》文化发展如何“反哺”城市更新?】

市民代表:城市需要发展,新的建筑也要出来,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该如何平衡?

伍江:这个问题不是问题。第一,我们所有的老房子、老建筑、老城区,都不是博物馆,都是可以经过适当的改造以后为今天所用的。老城区老房子保护与现代化建设需求其实并不矛盾。第二,上海保护区27平方公里,而今天的上海是6600平方公里。这两个一比,27个平方公里,即时全部变成了博物馆,也不会影响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就像苏州的平江城,原来平江城13平方公里,今天的苏州中心城区500平方公里,为什么把500平方公里的发展一定要以13平方公里为代价,放在483平方公里可以吗?这个故事,在中国每天都在发生,上海同样如此。但是历史文化保护,亡羊补牢,永远不晚。

李天纲: 徐家汇的遗憾,拆东方商厦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即使我们有能力建造两栋纽约世贸大楼,也应该保留这个地方。如果当年把近200栋的老建筑打包向联合国递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或许已经成功。澳门比上海小很多,但已经申请成功。

秦畅:每次和历史学者交流的时候,让我们不断的感受保护和发展绝对不是对立和矛盾的关系。今天各种各样的文化的渗透加上沈晓明先生这样工匠的修缮,把老建筑和整个城市现代生活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市民代表:我是一名记者,在与许多地方政府接触过程中发现,现在政府尤其像徐汇区政府,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很有主动性。想了解,在历史的保护上国家现有的法律够不够?是否需要补充?立法机关在这方面是否还可以做一些工作?


伍江:针对文化遗产总体的发展,全世界各地开始立法,中国缺这个东西。在历史文化保护上,上海地方立法是走在全国最前面的。另一方面,法律是最低准则和最后底线,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还需要今天这样的活动,把文化保护的思想普及到老百姓中,这或许比法律更有效更重要。

陈丹燕:比没有法律更坏的是有法不执行。

李天纲:可执行的制度或许比法更重要,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更多的组织与工匠,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中。

沈晓明:我经历了从2004年一直到2010年外滩源的修缮,从最开始只有五栋建筑的保护,到最后完全保护,一栋都没有拆。2015年我们做了徐汇区,今年明年还要做黄浦区。三十年前,陈老先生就曾经提出要分区保护、专设机构保护、设制度保护历史文化,所有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上海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努力了。


【“汇讲坛”颁发嘉宾证书 相会未来每月最后一个周六】

对话接近尾声,徐汇区宣传部的部长和SMG东方广播中心广播新闻中心江主任为四位演讲嘉宾送上《大家·对话》——汇讲坛的证书,代表活动主办方郑重发出邀请,期待围绕百年建筑、教育、电影、音乐、医疗等主题,未来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相约汇讲坛。


活动结束后,记者参观发现,修缮好的保护院落底楼以公共文化空间“徐汇区汇展示厅”的面貌,向上海市民开放参观,内部格局分为4个展厅和南厅、汇厅、声音长廊,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市民带来文化盛宴。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下一篇:“艺术南京”盛大开幕 幕后推手分享成功经验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