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评论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当代水墨能拯救书画市场?!

发表时间:2012-8-30 09:10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2727) 评论: 0

导读:   从今年春拍开始,当代水墨异军突起,价格稳中有升  8月22日,北京荣宝在拍卖预展中推出“当代工笔”和“水墨当代”专题;在此6天前,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对面的27号画廊中,来自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家出席了“水墨 ...
  疑问1:

  当代水墨重“当代”还是重“水墨”?

  对比春拍中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两个当代水墨专场可以发现,拍品的作者名单不尽相同。“即使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大家对‘当代水墨’的界定仍未清晰,拍卖行也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定位和推广的。”曹先生说。

  有人认为,“当代水墨”是基于对传统中国画的改良而发展到当代的一个新艺术概念。左正尧认为,跟传统水墨画相比,当代水墨存在两个层面上的当代性,一个是形式语言的当代性,超越了传统,另一个当代性是观念上的,关注得更多的是当今社会下的人文关怀。“当代水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曾阶段性地出现过‘新文人画’,后来出现‘实验水墨’和‘都市水墨’的提法,现在也有‘抽象水墨’、‘观念水墨’的说法。可以说当代水墨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安蓓也强调了这种当代性,认为是当今社会中反映出来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的导向,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对当代的概念不清,“比如我们的专场中有北京艺术家周思聪的作品,虽然他已不在世,但其作品在当下仍然具有当代的技法和审美价值,所以也被列为当代水墨中重要的艺术家。说‘当代’,并不是以艺术家年龄大小、是否在世进行划分。”

  中国嘉德春拍“水墨新世界”的策划者王静也对“当代水墨”这个概念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代水墨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其形成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外后现代理念的冲击产生了对实验艺术、当代艺术的探索,中国就诞生了一批进行水墨当代画实验的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2年,对于水墨的当代化探索,涌现了一批艺术家,至今还在探讨和实验中。2002年后,当代艺术对水墨产生巨大影响,有一批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艺术家延续了水墨的材质、媒介,思考当代艺术的展示方式与当下生活的联系。”

  而张向东对当代水墨的理解更为宏大:“不是用水墨在宣纸上作画就是当代水墨,当代水墨的核心还是理念、观念上的,有新的框架,具有颠覆性,与以往截然不同。作品更关注个人的主观思维,跟当下的时代环境、生活紧密关联,表达形式不同,诉求不同。”

  疑问2:

  岭南到底有没有当代水墨?

  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在当代水墨的范畴里,很少见到来自广东的画家。“广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水墨”这样的观点,也似乎被很多人默认。

  “岭南艺术家在过去一直都在参加另一个层面的当代水墨,所以被归入中国书画专场中。”王静表示。她解释,“水墨新世界”专场中似乎没有广东区域的艺术家,更多的原因是这个专场是第一次推出,阵容未必完整。“我们从市场需求来考虑哪些艺术家的市场接受度更高。岭南是近代美术史独特的一支,也是我们未来发掘的对象。”她举例,来自广东的画家、学者王璜生最近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就能清晰见到他在水墨上发展的三个时期的脉络,而他最近的作品就应被归入当代水墨。

  安蓓也对近现代岭南画派赞誉有加,认为其有独特的色彩和装饰效果,艺术家也各有个人风貌,而且价位低,是投资洼地,因此他们在当代水墨中也专门设了岭南专题。不过她也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当代水墨艺术家都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这是因为大量资金都聚集在这几个地方。“资金决定市场,也决定了审美方向。”她说。

  张向东则直言广东画家很少可被列入当代水墨范畴中,主要是创作的土壤、气候、学术环境、市场均未能达到要求。不过,他认为值得一提的是成名很早的岭南当代水墨艺术家黄一翰,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用水墨的方式表现卡通文化,而在此之后,除了刘子健、魏青吉、左正尧等人之外,就很少有岭南当代水墨画家能“突围”了。“这是一个令人纳闷的事情,因为近现代的岭南画派以前卫、创新而异军突起,但是现在这种激进却似乎不复存在了。”

  不过张向东并不认为讨论艺术家的籍贯、出处或者所处地区有什么意义。“当代水墨不应该有地域上的限制,它应该是全国性的。”他更进一步提出,传统文化可以用流派体系来识别,但对于当代水墨来说,这些已经完全不重要了。“所谓的岭南画派和‘后岭南画派’,可能是有的艺术家需要这个身份,或者理论批评家需要做这样的界定,但是我认为‘流派’在传统文化里就是师傅带徒弟,一脉相承,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受限制有关。到了今天,当代艺术就不应该还有流派了。当代水墨也是当代艺术的一支,它跟当代艺术一样,不应该有‘主流’,不应该有宗派,否则也会被颠覆。”

  疑问3:

  当代水墨有没有统一审美标准?

  当代水墨的多元化是其被诟病的理由——不具备统一的审美标准,因此难以在市场上走远。安蓓认为,中国当代画家很多,当艺术品市场处于高位时,即使是二三线的传统艺术家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现在市场的方向略微有调整,涌现出一批批融合中西艺术的艺术家,“随着审美导向的不同,市场需求也会变化。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不断出现,市场也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都需要时间的验证。”她发现,2005~2006年时,市场行情坚挺的艺术家还是学院派画家,岭南的大部分艺术家都有技法和观念上的传承,成熟的艺术家都有艺术理念的支撑。“市场选择艺术家也是围绕这个框架的。即使是自由的职业画家,也都是从学院派毕业的艺术家,追求的方向也有学术的支撑。”因此,是否具有学术支撑成为她判断当代水墨的重要标准。

  “当代水墨不是凭空而出的,也是可以一眼看出是毫无价值还是好艺术的。”张向东说。他认为,欣赏当代水墨要突破过去的审美范畴,不能单纯用美和丑进行判断,“当代水墨是当代艺术中的一支,是对传统的解构。但现在评判和审美的主流还是传统观念作祟,用欣赏传统书画的一套去看当代水墨,如把书画分山水、人物、花鸟等,这些套路对于评判当代艺术来说完全没用。”他解释,艺术的审美是分阶段的,“大部分人最初喜欢写实具象,这一块即使是现在仍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即油画的写实和国画的工笔。但这已是陈旧的初期看法。西方艺术体系当中,观念为先,现在的西方艺术教学中已不教基础课了。也有人说西方艺术已终结,架上绘画已死亡。确实,架上绘画已不是他们的主流,而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而在当今中国,架上绘画还是绝对的主流。”

  “这就像不能用唐诗宋词的标准来衡量现当代诗歌一样。”张向东说。他强调,旧有框架对艺术家来说应该已不复存在,“今天的艺术再讲材料、工具、题材已没什么意义。就像当代水墨中,呈现着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法,呈现着跨界和融合的趋势。因此,当代水墨的创作具备了更多元的可能。我认为,今后很难对艺术再有固有的带有结论性的总结,也很难说哪个是主流。在多元的艺术世界里,我们只能说谁更有价值和意义。”
12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