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书中,褚遂良基本上是正面的形象。他不仅多才多艺,文学史学书法都非常好,而且在身居高位的时候,对国家大事提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和意见,颇有大臣风范。晚年因为反对武则天,遭受迫害,抑郁而终,也很受后人同情。我因为他是位著名书法家,至今还有字帖传世,一向也很喜欢这个人。但是最近,却开始讨厌起来。 起因是这样的,去年看一部历史剧,内容是说唐太宗贞观盛世的。当时有好几部同题材的剧,闹得人记不住剧名了。有一集中,李世民废了太子李承乾,又发觉魏王李泰的凶险,老皇帝精神便有些崩溃,在大殿里发泄情绪,寻死觅活。这个情节我在史书上读过,没看出什么猫腻来,但电视剧的编剧导演却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事情是这样的,李世民先在座位上乱撞,身边几位近臣急忙把皇帝抱住劝解,李世民又拔出刀子要自杀,其中一位大臣便奋力夺过刀子。剧中的细节处理得很有意思,这位大臣把刀子踢向远处的晋王李治,顺便给李治使了个眼色,李治拾起刀子,表情犹豫,而被几位大臣抱定的李世民发现这一情况,已经惊恐得瞪大了眼睛。李治迟疑了半天,最终把刀子恭敬地还给了父亲。之后,便是任命太子了。我当时不知道在场的几位大臣都是谁,更不知道这个把刀子踢给李治的坏家伙是谁。按照皇室内讧的常例,李治拾起刀子,把老爹刺死,直接就能即位当皇帝了,这个递刀子的坏家伙无疑就是首功。后来,重阅史书,发现这段的记载相对平淡,没有往弑父篡位这方面乱引申,但明确注明递刀子的大臣是褚遂良。当时在场的其他三位是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李勣。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褚遂良这个人其实挺阴的。后来,又读到了几件事。 褚遂良的发迹,是出于名臣魏征的推荐。当时书法家虞世南去世,太宗身边缺少个交流书法艺术的人,魏征就推荐了褚遂良,褚遂良除了书法好,其他方面也挺强,很快就成了太宗身边的亲信近臣。没想到,魏征去世后,受过他恩惠的褚遂良却偷偷蹬了一脚。事情是这样的,太宗本来极信任魏征,魏征死后的待遇也非常好。但出了太子李承乾的事情后,很多人都牵连在内,其中就有魏征推荐过的侯君集和杜正伦,多疑的太宗便疑心魏征生前曾经结党阿附太子。这时候,有人告诉太宗,魏征生前曾把自己奏疏底稿全部交给了史官褚遂良。太宗一听就火了,觉的魏征是要在历史上留一个敢谏的美名,而不惜暴露皇帝的失误。他盛怒之下,下令砸坏魏征的墓碑,并解除魏征儿子与公主的婚约,魏家的后人便倒了霉。史书上没有明言是谁在太宗面前扇风点火,但这事牵扯到褚遂良,他又是皇帝近臣,应该是最大的嫌疑犯了。魏征把奏疏底稿交给褚遂良,虽然有可能是想青史留名,但也有可能是为了保存史料,或者是教导褚遂良要学会进谏。事发之后,作为晚辈和受恩惠者,褚遂良完全有责任替魏征澄清一下事实。他没有做,那么告黑状的很可能就是他本人或者是他指使的人了。魏征都死了,你还坑害人家做什么?这事,主要责任在太宗,但褚遂良跑不了干系。 另有一件事,就是陷害大臣刘洎。太宗远征在外,刘洎辅佐太子,担当重任,让很多人眼红了。刘洎这人说话稍微随便一些,太宗曾经专门告诫过他。太宗征战失利,回来又患病,心情很不好。刘洎和马周等人去探病,出来后说了几句担忧的话。《旧唐书》中说是:“圣体患痈,极可忧惧。”《资治通鉴》说是:“疾势如此,圣躬可忧!”意思都差不多。褚遂良听了,却添油加醋,肆意歪曲,向太宗做了汇报,把话改成了:“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听了,很生气,下令审查,尽管马周等人为刘洎做证,但无济于事,太宗下令刘洎自杀,刘洎申诉无门,含冤而死。事后,太宗后悔了,又处理了办案官员,褚遂良却一点事都没有。《旧唐书》中明确说这事是褚遂良干的,《资治通鉴》却含糊了一下,没有明指,大概觉的褚遂良是好人,不致如此。到武则天时期,刘洎的后人上书申冤,就明确说是褚遂良害死了刘洎。其实,这事的主要责任仍是太宗,他打了败仗,拿别人出气,又不想太子身边过早地出现帮派,所以故意找岔清除了刘洎。但褚遂良逢君之恶,实在不能算是好人。 到了高宗时期,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等人结成一派,严酷打击异己势力,高宗留着眼泪想保住吴王李恪的性命,他们这些人都不许。所以,他们后来挨武则天一派的整,实在也是活该了。 话虽然这样说,但全面地看褚遂良这个人,还是有不少好处的。唉,人真是复杂。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