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新闻 媒体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张树青:刀耕不辍二十年 游刃金石方寸间

发表时间:2019-12-6 09:45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518) 评论: 0

导读: 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将书法、章法、刀法相结合,通过印章的形式,将书法的飘逸、章法的构图、刀法的神韵和金石的自然力量融为一体,在方寸之间容纳万千气象。潍坊是国内著名的“金石之都”,金石文化兴盛,名家 ...
张树青自幼酷爱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大众网潍坊·海报新闻12月3日讯(记者 张平)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将书法、章法、刀法相结合,通过印章的形式,将书法的飘逸、章法的构图、刀法的神韵和金石的自然力量融为一体,在方寸之间容纳万千气象。潍坊是国内著名的“金石之都”,金石文化兴盛,名家辈出,爱好者众多。张树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树青,潍坊昌邑(今峡山区)人,自幼酷爱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现为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万印楼印社理事、奎文印社副社长、奎文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陈介祺研究会理事。


迄今已刻印逾3000方

热爱书法 结缘篆刻

作为一位传统艺术的修习者,张树青自幼喜爱金石书画,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彼时的个人爱好如今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受父亲影响,张树青幼时开始学习书法。而与篆刻结缘,则是他上小学时零星地从报刊杂志的封二封三上看到的一些印章。“当时还不知道那些印里面的门道,只觉着好看,翻杂志时会特意去看印章部分。”张树青说,“当时生活在农村,受条件限制,既见不到正规出版的印谱,又买不到篆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唯一能见到的实物是父亲用木材刻的手戳。我真正接触书法和篆刻是到河南当兵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兴起了“书法热”,河南走在了全国的前沿,大型书法篆刻展览方兴未艾。1986年,张树青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河南服兵役,这给了他走进专业展厅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及和同好接触交流的机会。“在河南那段时间,我对书法、篆刻有了新的认识,兴趣更浓了,训练之余有空就练字。”

篆刻作品材质有竹、陶、玉石等

纸上一方印刀下十年功

九十年代,张树青转业到潍坊工作。潍坊也是一座书法篆刻氛围极浓的城市,尤其是近代以来涌现了一批以陈介祺为首的金石收藏家,影响并催生了一大批收藏和研究金石篆刻的专家和爱好者。2000年,在家人的鼓励下,张树青开始学习篆刻,并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白文印“戎马书生”,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沉迷其中。

“当时只是凭着爱好自己摸索着写、摸索着刻,但越练习越觉着自己水平不够,2002年我开始系统地学习书法篆刻知识。”张树青介绍说,他曾跟着名师蒯宪学,参加各种协会的展览和印社的专题学习,研习金石书法、古玺、秦印、汉印、流派印,水平逐步提高,并渐入佳境。


每天练习书法,作品很快就积厚厚的一摞

每每篆刻,张树青习惯先思考,想好后写出印稿,对先刻哪一笔、哪一笔用多快的速度都熟捻于心,然后再拿起刻刀精心雕琢。在他的雕琢,一方方冰冷的石头富有了灵气。

纸上一方印,刀下十年功。工作之余,只要有空,张树青就拿刀练习,迄今已刻印逾3000方,材质有竹、陶、玉石等,印式多样。“篆刻艺术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雕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而无论是练书法还是搞篆刻,仅是买材料和工具的花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家里人都支持,我才能坚持练习与创作。”


书法作品

印从书出 意蕴悠长

创作中,张树青善于汲取前人的经验和艺术精华,师古不泥,加以创新,经过反复锤炼,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篆刻线条古朴,从古代的石印、陶印、铜印、瓦当文等遗存中取用结体,挪移揖让章法自然,分朱布白匀称平静,增减之处极有分寸,呼应之点巧妙承接,有着浓浓的书法味。


为提高个人学养,张树青花大量时间研读与篆刻相关联的书法绘画、文博文学、史哲等诸科目

“篆刻的过程就是以刀代笔,这需要一定的书法艺术修养。如果没有独特的感染力,就不是好的篆刻作品。”为了体会书法真意,张树青坚持每天泼墨,练习的作品很快就能积厚厚的一摞。

张树青认为,鉴赏一方印,不只是看技法多么熟悉,还要看学术修养有多很厚。除了练习刀法,他还花了大量时间临习名家碑帖,熟悉古文字,研究自古至今的印风、印史、印学,研读与篆刻相关联的书法绘画、文博文学、史哲等诸科目,不断充实个人学养,带动了篆刻水平的提高。

在今年的全国篆刻艺术界年度盛事——潍坊陈介祺金石文化周期间,张树青与四位篆刻家共同举办了“心系万印——潍坊中青年篆刻家精品捐赠展”,作品受到了篆刻艺术爱好者、从业者的一致好评。

在名利面前,张树青很清醒:“名心不除,境界难高。在名利诱惑前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技艺,创作出更多高水平的作品。”未来,他计划成立个人工作室,打算教授学生,为推广篆刻这门小众艺术尽一份力。


部分篆刻作品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爱新觉罗·金子国画《牡丹图》为中泰友谊添砖加瓦下一篇:“老屋印象”艺术沙龙畅谈中国画写生与创作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