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新闻 媒体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孙茂祥——浑厚华滋 气象高华

发表时间:2020-3-12 20:09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1285) 评论: 0来自: 网络

导读:   阳春三月,大地渐渐回暖。然而,武汉前线抗疫还呈胶着状态。自疫情袭来,著名“97百杰画家”孙茂祥夜不能寐。随着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建成,他看到了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他要将火 ...
  阳春三月,大地渐渐回暖。然而,武汉前线抗疫还呈胶着状态。自疫情袭来,著名“97百杰画家”孙茂祥夜不能寐。随着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建成,他看到了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他要将火神山抗疫精神融入到作品中。


  “我是山水画家,该如何表现抗疫主题,这是一道难题。” 孙茂祥说。创作好这幅作品,就必须表现火神山抗疫精神。他想到在2019年4月随全国20多位书画家去湖北宜昌采风时的情形。他画生态长江,画大美三峡,还顺便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此时此刻,他突然想到了镇馆之宝中华鼎,一下子灵感就来了。

  孙茂祥说,“鼎”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象征,必须融入画作中。很快,一副的画作跃然纸上。


  画家孙茂祥

  大鼎居中,直与天地争辉。浓墨重彩的火神山让人觉得眼前一片辉煌。黄鹤楼、泰山、长城和上海的东方明珠隐约可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这是所有国人的心愿。

  孙茂祥何许人也?让我们一起触摸他的艺术世界——

  汉风楚韵   丰润了他幼小的艺术心灵

  已有6000年文明史和4000年建城史的徐州,以“蚩尤本据、黄帝初都、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名享誉世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悠悠汉风楚韵中沧桑弥新。

  徐州文化艺术从远古陶器彩绘起步,历经先秦青铜器、汉碑、唐幢、宋帖、明画、清卷的传承延续,孕育了“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文化特质。尤其是汉画像石,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富、形制之繁、品相之精,为全国罕见。两千多块青石,两千多幅画图,通过茫茫的历史通道传递于今天。所以,以“文物”视之,汉画像石是百代不朽的“石上史诗”;以“艺术”视之,汉画像石则是千秋长存的“人间图画”。


  孙茂祥作品

  徐州人有幸,徐州的艺术家有幸,1957年出生于徐州广大南巷的孙茂祥亦是三生有幸。孙茂祥的家距李可染先生的宅邸徒步不过百米。学生时的孙茂祥就生活在艺术的环境中,并又痴情于这些汉画像石,常常和小伙伴相约造访,坊间考证,心摹手追。孙茂祥回忆起仍记忆犹新,这些均以“写实”为主的像石,多角度地揭示了汉代社会的生活全景。而则以“写意”为主,勾画出了汉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来世的梦想。驻足于像石前,孙茂祥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幅幅动静结合、刻画细腻的图案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遍遍的描,一遍遍的摹……这些有趣的图画让他乐此不疲。即使在天灾人祸的60年代、国家三年最困难时期,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此时,徐州市第六中学的吕敬之老师发现了孙茂祥的这份执着与天赋,便约同徐州市较有名气的书法篆刻家黄龙先生一起精心培育他。

  吕敬之、黄龙都是当地基本功非常过硬的著名书画家。师从名家,孙茂祥愈加勤奋,刻苦临摹。高中时代创作的一幅作品就被特邀参加江苏省青少年美术展。一副铁砚磨穿的劲头,让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孙茂祥作品

  高中毕业后孙茂祥到了徐州市话剧团担任舞台美术及设计工作。繁忙劳累的工作间隙,孙茂祥仍然努力苦修画外功,刻苦研读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知识,与古代前贤大师隔空对话。他画的两幅作品参加了徐州市黄山写生作品展,并在南京鼓楼公园进行了展出。此时的作品,虽然还显得有些许稚嫩,但在层层叠叠、浓淡相宜、细密有致的用笔中,有了几分北宋名家范宽沉雄大度的影迹。而在1984年创作的又散发着“四僧”的余韵,该作品被选送法国圣太田市展出并被收藏。

  半是天分半勤奋,孙茂祥这个浸润着绘画艺术灵性的青年学子在古彭徐州渐渐显山露水。

  名师引领   点燃了他内心的创作豪情

  自师从书画名家黄龙、张之仁,到入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师牛堂”,孙茂祥的从艺之路既艰辛曲折,又富有传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随团到安徽萧县演出。趁此良机,孙茂祥不失时机前往萧县博物馆拜见馆长欧阳南荪先生。欧阳先生是国画大师李可染在浙江国立艺专的同窗挚友,他被孙茂祥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便向徐州国画院院长张之仁推荐。1986年,欧阳南荪又把孙茂祥引荐给中国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学习山水画创作。

  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李可染的艺术成就人神共鉴,他和朱德群是中国现代美术界两颗耀眼的星星。从徐州同一片乡土走出,去寻找丹青的真谛,一个固守国画传统,一个师法欧西画艺,却能殊路同归,达到艺术的登峰造极,实在让人仰慕。孙茂祥对李先生的仰慕始自1972年。那时他正在读中学,练习本上一幅李可染描绘“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画作,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如今能得到李大师当面的点拨,他的内心充满感激。

  光阴荏苒,一晃多年,孙茂祥至今难以忘怀初次拜见李先生的一幕:1986年9月,秋高气爽,孙茂祥来到位于北京的“师牛堂”。李可染先生很温和,耐心翻看了孙茂祥的画作,郑重地说:“你画得不错,画面也很丰富,但用笔上力度还不够。画树不过关!要多画多看,用心体验。以后要多画古人的东西,要向外画,向纵深画,尤其要看宋元的画,无论在技法还是构图上都要认真去学。”

  犹如醍醐灌顶,李先生的谆谆教诲使孙茂祥豁然开朗。对于这位来自家乡的年轻后生,李先生颇为关爱,不但收入“师牛堂”亲授积墨山水画,还悉心提点做人从艺的道理,让他受益一生。


  聆听书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悉心教诲

  李氏“两度半空间”,是李可染先生为解决山水画空间造境和平面化处理的自创的一套特别的空间处理手法。这种框架,既保留了远“势”,又强化了视觉冲击力,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孙茂祥潜心体会,用心投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终于运用自如,手到擒来。在此期间,他创作的等作品,颇具李可染先生所创的李家山水之风,从而形成了他山水创作大气磅礴、雄奇峻拔的阳刚之美。

  无独有偶,好学的孙茂祥还借鉴黄宾虹先生的“月移壁”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使其画面别具一种幽邃苍茫。“月移壁”指的是月光将物象的影子照映到粉墙上形成的一些影像团块,这些团块是流动的,它的外轮廓很模糊,中心有许多小亮点,婆婆娑娑地在粉墙上产生许多变化不定的形体。在山水画中,这些团块在不稳定中求稳定,团块与团块之间有一种柔和、渐变的过渡,这样画出来的画就有一种气韵充盈在里面。譬如他的一幅,整个画面构图宏伟,水墨苍茫,章法奇诡,密而不塞,满纸云烟中透出斑驳的亮光,令人啧啧称奇。


  游走于名山大川,潜心于画艺的修炼

  暑往寒来,三易春秋,在“师牛堂”的一千多个日夜里,孙茂祥在大师的点拨中技艺日益精湛。其中有一次,李可染先生说:“我的恩师齐白石先生是在1957年仙逝的,然而你又是在1957年出生的,好似白石大师的转世,让我把学到的艺术传递给你。正巧我又年长你50岁,这是多么奇巧的缘分。当年我拜齐白石为师时一学就是十年,如今你是‘入师牛堂’最年轻的学生了,把白石师的艺术精髓传给你,这是我的心愿。20年后你将成为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

  孙茂祥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家,他既遵循于先辈大师的教导,又追逐于艺术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努力寻找自己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审美选择。他笔下的山水,近观有质,远审有势。或许是秉性使然,他尤其擅长创作境界宏宽的大山大水,给人粗狂野性、浑厚苍茫之感,丝毫没有流露出柔靡之气。

  通向美术巅峰的道路寂寞而曲折。“废画三千”、“七十二难”、“千难一易”、“峰高无坦途”是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印章,也是李先生从艺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孙茂祥铭记在心,时时激励自己。为此,他于1990年9月在徐州展览馆首次举办了孙茂祥十省写生画展,并将11幅作品捐赠北京亚运会组委会。1991年元月,应黑龙江美协之邀,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黑龙江省画院院长参加了开幕式。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陈雷先生题写的“笔墨江山”四个大字,使整个展览熠熠生辉。


  孙茂祥作品

  多年来,孙茂祥对待艺术创作态度格外虔诚,从不用潦草之笔来糊弄观者,也不用某些程式化的手法来敷衍收藏家,更不屑用某些“特殊技法”来哗众取宠。他在中国美协首次举办的1992国际水墨画大奖赛中,创作的获得银奖,这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者。难怪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的马鸿增这样评价道:“孙茂祥的山水焕发出雄浑、厚重、劲健、浩茫的阳刚之美,他不以巧媚取胜,而以执著的塑造来抒写胸中丘壑,作品笔密墨沉,章法奇瑰,散发出楚汉文化的訇然回响。”2003年春天,徐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行了“孙茂祥山水画研讨会暨画集首发式”,这也是徐州市委至今为个人举办的唯一一次研讨会。

  孙茂祥杰出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以及美术界同仁的赞赏和认可。1997年孙茂祥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并被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称号,2005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百名中国画家”。

  名山大川   赋予了他不竭的灵感源泉

  老子说“归根曰静”。孙茂祥相信人生的极致来自于安静,安静则来自于清净的心。然而,身为政协徐州市委常委、徐州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的孙茂祥行政工作异常繁忙,培养新人的责任担当又让他感到时不我待。

  为了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十多年来他经常组织青年美协会员外出写生,观摩山的造型,寻找山的内涵,追问各种山石皴法形成及特色。东临沧海,西涉荆巫,南登匡庐,北越二关,他攀登了无数的名山大川,并七上黄山,足迹遍布二十余省。“授尽奇峰打草稿”,大自然磅礴的群山,雄伟的瀑布,尤其是云贵高原耸入云天的梯田,巧夺天工的石林,神秘的古寨……无不令他惊叹叫绝。观物取像使他大大拓宽了眼界,开阔了心胸,也使他遐想联翩,灵感勃发。庆幸的是,2007年4月他被江苏省政府、省文化厅招募参加 “江苏省万里写生团”,一行12人赴革命老区进行山水画创作。


  孙茂祥太行山上寻苍茫

  巍巍太行山是艺术家心中的神往之地,对于北方画派的画家来说,太行山雄壮的体貌,独特的造型,给予他们无限的灵感。辽阔的太行山横跨了几个省,孕育了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也造就了北方画派的形成。五代的荆浩隐居太行洪谷十余年,最后终极于济源县,他创作的堪称传世的极品。

  对于太行山,孙茂祥并不陌生,他曾多次和同行结伴前去采风、写生,先后创作出了等一批具有表现时代生活的创作,受到业内人士的赞誉。他在一篇创作手记中记载了在太行山的收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近无。漫步在腾云驾雾的仙境中,不时用相机拍下具有灵性的镜头,此时才体会到,最是一年春好处。次日雨后的太行烟云变化万千,涌动的山雾将整个大山披上一层白纱,时隐时现,好似推着山在雾中走,一会儿露出大山的雄健与壮美,一会儿又显现少女般的柔情和秀姿。”


  孙茂祥作品

  山无水不活,山无云不秀,山无峰不巍峨。此情此景让孙茂祥既陶醉又激动,迅即拿出手中的笔挥毫泼墨。当他即兴完成和的作品时,才真正感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如此的酣畅淋漓。多年来他一直按照李可染先生的教诲,精读自然、精研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名山大川。

  潜心多年的耕耘和外出跋涉的艰辛,使孙茂祥有了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诗性,即一幅画要从诗意表现中见境界;二是人文性,即书卷气息;三是笔墨性,即中国画要尊重书写规律和程式规律,强调用笔,近取其质。秉承着北方人的率真,孙茂祥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他笔下的山水苍茫而雄浑、厚重而博大;运笔刚柔相济,跌宕起伏,变化开阔,风行雨集;用色浓淡相宜,自然交融;画面开合自如,虚实结合,恰如其分,悠游自若,透出汉风,凝聚禅意。2013年4月20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到访徐州。时任徐州市委书记的曹新平、市长朱民将孙茂祥的一幅山水赠予他,深得基辛格博士的喜爱。孙茂祥的作品还多次被地方领导作为厚礼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和默克尔。


  赠画于基辛格博士

  孙茂祥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由他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无偿赠予徐州高铁站,悬挂于贵宾室。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路过徐州时曾在这幅画前驻足良久,他感慨道:“徐州是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家乡,这里不乏山水画创作的精英人才。孙先生的这幅画就画得大气磅礴,极具雄浑之气。”

  2016年7月下旬,孙茂祥受邀为江苏省国宾馆创作一幅高5米的山水画。他深知此次绘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几番苦心构思之后,他决定将主景定位于南京的紫金山,让紫金山上的天文台居其上,玄武湖位其下。为了构图的丰富和完整,又把全国闻名的梅花山“拉到”画面里。最得意之笔是,在画面的最高处还有南京长江大桥依稀可见,这散点透视法把古都金陵的四大景点合情合理地浓缩于一个画面中。经过了20多天的挥汗苦战,一幅横空出世,令省市领导和圈内同行额手称庆,交口称赞。

  艺术探求之路永无止境。

  2016年9月,孙茂祥参加了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江苏文投集团共同发起的 “笔墨当随时代”——重走万里路·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采风写生创作活动。28位画家历时25天,行程3万8千多里,步入山水大川。巴山蜀水、黄土高原、河洛中原……一幕幕生活场景扑面而来,拍打人心。这次采风,画家们共创作出写生作品近千幅,经过反复打磨、精心创造, 300多幅精品于2018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闪亮登场,真可谓一场文化盛宴,现场观众接踵而至,好评如潮。孙茂祥创作的位例其中。


  孙茂祥作品


  在瑞士雪山激情写生

  艺术之路清苦而寂寞。孙茂祥也早已乐天知命,他彻底摒弃了名缰利锁,游走于名山大川,潜心于画艺的修炼,内心因此而敞亮、豁达。孙茂祥坦言:“天才生来不多,做事要有恒心,日积月累,贵在坚持,功到心灵,才能在创作时发出愉快之感,才能发于笔端,无法中生万法,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赵柳方)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上一篇:抗疫爱心公益片《口罩》影视连续剧在美国举办新闻发布会下一篇:征稿启事:冬去春来,寻找用笔墨抒写的时代声音!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