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号收藏网专访书法家李世俊现场 前言:2019年11月26日,“自然无为——李世俊书法艺术展”在益合美术馆开幕,书法家李世俊携近百幅作品问道江城。李世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报》名誉主编、上海交大兼职研究员……多重身份交织的他有什么样的经历?他跟书法又有怎样的不解之缘?展览主题为什么是“自然无为”……带着诸多疑问,壹号收藏网在展览开幕前有幸采访到了李世俊先生,今天给大家分享采访现场实录,感受一代书法人的风采。 李世俊 四尺整张对联 路漫漫其修远兮 137-70cm 壹号收藏网:李老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次在益合美术馆的展览,为什么将主题定为“自然无为”? 李世俊:我觉得书法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都应该用它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要学习好书法。不是说一个展览可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就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所想、所学带到武汉,跟书友们做一个汇报,问道武汉。武汉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特别是楚文化,在我们国家有很高的地位。“自然无为”的意思就是用很自然的传统方式把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书法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曾在美术学院学习,这些年一直做着文化事业,在中国文联中国书法传媒集团工作,同时也组建了中国书法出版社,创建了《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杂志》,一直都跟书画打交道,跟书法有不解之缘,其实也是一种宗教和信仰。 ▲李世俊 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壹号收藏网:有人说“今人书法永远无法超越古人”,您怎么看? 李世俊:因为书法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我们现在有电脑,书写的量跟古人无法相比,今人把书法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手段,和古人学习的这些原材料比,我想不是永远超过不超过的问题,气质上跟古人还是不一样的。 另一点,古人从生下来开始,从学习文化开始,用的就是毛笔,用的就是传统的书写工具,现代人用的工具就不一样,所以在技术含量、文化传承上,都没有古人多。比如我们现在学习篆书,那我们得把这套篆书背下来,而古人能够写下来,我们今人真正能够把大篆小篆背下来的寥寥无几。 再一个就是篆有篆法、隶有隶法、楷有楷法、草有草法,从草书的方法上,真正能够达到古人水平的不太多。我看到一些书家在写一部生作品的时候,要查很多资料,古人是信手拈来,因为他学习和用的就是这些东西。说我们永远超越不了古人或者比古人强我都不赞成,我觉得我们用今人的手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书法的形式继承下来,发展下去就不错了。 ▲李世俊 “言之道无”联 壹号收藏网:清代画家石涛曾说,“不师古法不成我法,不变古法终非家法”,这里讲到了两点,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创新,不知您的书法师承了哪些古法,又做了哪些创新? 李世俊:我觉得我的书法还在学习的阶段,不存在创新。学习古人的东西我还差的很多,古人的东西博大精深,我只学到了一个皮毛。真正能把古人的东西继承我认为就不错了,我这一生当中还没有那个勇气和能力去创新,能把古人的东西多学一点是一点,我估计等这一生结束的时候古人的东西我也学不完。 ▲李世俊 书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壹号收藏网:那您师承了哪些古法呢? 李世俊:现在是“二王”的东西,魏晋南北朝的东西都在学,其实“二王”的东西我们能够学到手就很难了,学都学不到手,我怎么能超越古人呢,我没有那勇气。把古人的笔法真正能够研究透,发展下去,我想就是高手了。我认为当今书法界没有真正能够达到古人那种程度的,不用说创新了。 ▲言为心声 壹号收藏网:我们知道您还曾任《中国书法报》社社长,《中国书法报》是在2015年正式创刊发行,这个时间点正是新媒体自媒体爆发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创办《中国书法报》的意义是什么? 李世俊: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包括现在的融媒体,我认为它们都是互补的,不是说有了新媒体,传统媒体就没有用了,它们作用不一样。新媒体融媒体像快餐似的,大家需要新消息,但真正需要看一些资料,还是离不开纸媒。《书法报》在这一块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一个好的字帖、好的资料,需要作者和读者把它流传下去,那么还得有一些载体,这个载体不是电子能够代替的,字帖印出来以后,它的质感只有印刷出来在纸上才能反映出来,这就是纸媒独特的用处。 ▲李世俊 书沈周《记雪月之观》 现在有很多人说有了新媒体,纸媒没有用了,不过纸媒在运作的过程中真的在衰退,我认为是没运行好。像《中国书法报》,我在任期间都是盈利的,一个《中国书法报》养了一个中国书法出版社。为什么呢,因为书法报,一周一期,它比杂志要灵活。比如走进博物馆系列,走进二爨,把《爨龙颜》、《爨宝子》用书法报大篇幅的载下来,介绍给学者。走进杜甫草堂博物馆、辽宁博物馆,走进故宫博物院,通过走进博物馆这个系列,有好多资料都是之前没有看到的,包括到现在为止,我们走进巨野的《屏盗碑》,是在清末以后写二王写的最好的,真正的在其他刊物上还没有介绍,而且保存得非常好。 我记得我跟一个日本读者交流的时候,他说我愿意看你的杂志和报纸,每一期都有一个新东西。比如我的学术版块,每期都会有学术的高度,历史构成版块,你从第一张书法报看到最后一张,就是一部中国书法史,一部中国文化史。假如这个杂志或者报纸每期都是刊登会议了,我估计就没人看了。 报纸纸媒传承的办法和经营是两个概念。一些老的传统观念不行,太新的也不行。首先你得懂得媒体的属性是什么,比如一个报纸的属性是什么,一个杂志的属性是什么。现在好多人不懂,往里面堆积,不堆积就只能开天窗了,这样办报、办杂志、办媒体能够盈利吗?这样能让广大的观众认可喜欢吗?这是我创办《中国书法报》的初衷。 ▲李世俊 书杨慎《临江仙》一首 壹号收藏网:近几年,“射书”、“盲书”等一些现象在网络上爆红,不知道李老师对这些现象怎么看? 李世俊:现在有些人待着难受,他一定要搞一个花样出来,这样大家评论的多。为什么我的展览叫“自然无为”呢?我写的很平和,因为我学的是古人的东西,网上的那些东西观众并不都懂,他就看你的表演手段。其实中国书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是艺术,它还要传承文化。比如我写这个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除了我写的字以外,还能看它的内容。你说现在连写带叫写一幅字,嗷嗷乱叫,还有的连蹦带跳,我觉得我不喜欢。 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只有中国的汉字和书法。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传承我们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中国,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用什么传承,就是汉字,他们没有一脉相承的文字,所以他们的文化都没有传承下来,它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个字写的四不像,起不到作用,书法的载体是文字,射书我认为就不是“书”。 再一个,我认为书法有它的几要素,笔、墨、纸、砚。现在把钢笔字叫硬笔书法,我认为都不很确切,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毛笔,毛笔是软的,其实它就是一种哲学关系,软的要把它写硬了,力透纸背,疏能跑马,密不容针,写成屋漏痕,你要是都拿棍去写,拿圆珠笔去写,写的就是一个字的结构,我认为不叫书法。 既然叫书法,它肯定有法度,它得用特有的宣纸,中国的墨,中国的砚,为啥砚还分好坏呢,过去有端砚、歙砚、澄泥砚等四大名砚,宫里敬皇上还得好砚呢。现在整个烟灰缸整瓶墨汁就可以写字了,砚就没有用了吗?砚是有用处的,其实研磨和墨汁是两个概念,砚是中国特有的,这大有文化,那种嗷嗷乱叫的射书都是一种表演,还有的老先生在美女的裸体上写,这些都是行为艺术,不是文化传承。 ▲李世俊 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壹号收藏网:人们常说“见字如面”、“书如其人”……书法能够体现书家的心境和审美追求,您觉得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李世俊:我记得吴悦石先生说过一句话,先国学、再书法,后画画。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把国学弄懂,国学中能够传承文化的,就是汉字和书法,我们要把它学好。 过去古人讲“字如其人”,“见字如面”,每个人表现的气质和他写的东西都不一样,过去我们说“签字画押”,怎么签字?就是一个“十”字,1000个人都不一样,都能判断出你是谁。就像刚才你说的,一个人什么风格追求,你不用追求,100个人学王羲之,写出来就是100个样,不会跟王羲之一样的,而且每个人也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气度和格局不同。毛泽东写字那么大气,他的格局不一样,有的人小心眼写的字就不一样,这就是“字如其人”。 ▲皓月禅心 培养我们现在的学生,首先我觉得要培养他的格局、见识,没有格局、见识,总是以我为中心,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没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它是抽象的,西方是表象的。比如画一幅画,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上面画着一条鱼,我们一看就明白了,是远处的鱼,西方人说鱼应该在底下水里啊,其实这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中国画讲意境,西方比不了。 想当年张大千在法国跟毕加索学画,毕加索就问张大千先生,你们为什么来法国学文化,真正的文化在中国,在非洲,最后毕加索跟张大千学书法。这是我们中国人本身没有把中国文化掌握到,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真正学习中国文化,有好处。 壹号收藏网:谢谢李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的展览圆满成功! 李世俊:谢谢! 记者手记: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的构想,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书法于李世俊而言,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书法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将书法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毕生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发展书法文化,给当下书坛带来一股清风。 更多李世俊作品欣赏: ▲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书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书杜甫《春望》 ▲登高望远 ▲知白守黑 ▲“岁月成功”联 ▲“横眉俯首”联 ▲“忍一退半”联 |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