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中国首页 官网 崔晓东 查看内容
订阅

文章

崔晓东教授26日荣宝斋画院开讲《山水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6-4-25 08:28作者:水墨中国 阅读(2194) 评论: 0来自: 荣宝斋画院

导读: 内容:山水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时间:2016年4月26日下午14:30地点:荣宝斋画院学术厅主讲人:崔晓东导师 崔晓东先生崔晓东简介: 崔晓东,1953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籍贯江苏扬州,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 ...

内容:山水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16年4月26日下午14:30
地点:荣宝斋画院学术厅
主讲人:崔晓东

导师  崔晓东先生
崔晓东简介:      

崔晓东,1953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籍贯江苏扬州,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曾任职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系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炎黄艺术馆馆长,荣宝斋画院崔晓东山水画研究工作室导师。

论崔晓东山水画创作的当代性建构/文/张晓军

多少年来,传统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是摆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家面前的两个重要课题。关于传统山水画的继承问题,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而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新问题,实在存有颇多争议。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是没有哪个人反对的,但是如果要把这一艺术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就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产生出各种探索方向。就笔者多年观察来看,画家崔晓东的山水画创作,已经在众多的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凸显出来,在传统山水画的当代性建构方面颇有探索,已经成为学术亮点,是颇具研究价值的学术个案。

这里所说的当代性建构,不是说某个个体画家在某些具体绘画创作中,运用了哪些新颖的技巧,也不是说某个个体画家具体画出了一些好画,而是说一个个体画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有系统地进行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一种创作理念,创建了一种比较成熟的风格样式,创建了一种与传统绘画样式既有承续关系,同时又有所开拓和发展的创新成果,以至具有当代的美学底蕴和当代的生命表达。画家崔晓东在上述诸方面已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崔晓东先生带领工作室学员外出写生

他在当代性建构的第一个探索是把空间画面拉平,让自然中的山水空间趋于平面化,使笔墨造型更加简洁、明朗,富有现代构成感,更加富有当代审美的亲和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崔晓东加快了山水画创新的步伐。自从2000年开始,山水画的自家风貌逐渐显露出来。2002年创作的大型画作《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去过这个猿人遗址的人都知道,周口店的龙骨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不是什么高山大川,也没有重峦叠翠,按照作者自己的感受,是“没有视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局部”。当然,画家完全可以像通常的那样,采用宏大的山势构图,借用太行山巍峨气势,把猿人遗址点缀其中。这样的处理看似聪慧和合理,但是已经落入前人窠臼和俗套。崔晓东没有这样做,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另一种可行之路。大胆采取“以平治平”的策略,干脆就把山体拉平,让站在不同地方才能看到的几个重要的猿人洞穴共置一个画面之中。即体现出周口店猿人遗址的特点,又符合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在经营位置中是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并用的。在山势构成方面是散点式的,在画面的整体感觉上,是焦点式的。在画面的空间呈现上是趋向平面的。这样一来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很具当代感的美学力量。

他在当代性建构的第二个探索是垂直切割画面和界画体的运用。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画作的美感一目了然,简约明朗,通俗易懂,具有后工业时代和数码时代的科技特征和时尚元素。

崔晓东先生点评学员习作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垂直切割的造型布局是很忌讳的。讲究的是从峦叠嶂和峰回路转,讲究的是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造型和经营,是很有利于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的,意境也会更加深远。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未免有些绕,有些学究气。而崔晓东的山水画创作则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进行垂直切割的布局,并在画面中增添界画因素,横平竖直地画出建筑景观,让画面具有蒙德里安式的切割造型和隐蔽中的知觉完型。强化了现代气息。2003年创作的《北海阅古楼》、2005年创作的《法海寺瑞雪》、2012年创作的《万里长城》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他在当代性建构的第三个探索是完全采用西洋画构图,强化色彩的表现力度。

西洋画构图是焦点式构图,具有科学和知性的特点,现代人很习惯于接受和享受这样一种认知世界和表现自然的方法。从色彩表现来讲,中国传统中的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已很少见。多是浓墨淡彩和浅绛山水。墨的分量会多一些,黑呼呼的。会让当代人觉得寡淡了一些。恢复中国大青绿山水的色彩气度和西画构图,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有着探索的经验,崔晓东的探索也是顺理成章。特别是在近期,崔晓东的画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07年的《香山十月》、2012年的《晨曦中的阿尔卑斯山》《瑞士日内瓦湖》《草原上的路》《万里长城》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色彩的表现力在这批画作中有意加强了。在色彩造型方面借鉴了水彩画的因素。

他在当代性建构的第四个探索是人文关怀的平民化视角和关注现实的当代意识。

崔晓东先生在荣宝斋画院为学员示范作画

艺术创作的平民化视角和关注现实的当代意识是当代性建构的文化指标和审美创新内在美学根基。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山水画是社会精英的艺术,是知识阶层的艺术,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或是宏大叙事的,或是炼丹问道的,均离社会平民的审美意愿有着一定的距离。更缺少关注现实的当代意识。尽管也有像宋画《龙袖骄民图》《金明池夺标图》《盘车图》、元画《鹊华秋色图》和明画《真赏斋图》之类的世俗性作品,但不是古典山水的主流精神,也离普通民众的生活很远。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有些衰退了,有些不为人待见了,太阳春白雪了,太高高在上了。

画家崔晓东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与罗中立、陈丹青、谷文达、徐冰、蔡国强等人是同一代人,具有相同的时代大背景和人生经历。同样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时期。这就是他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来源所在。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这代人的最大特点是历史的忧患意识强,有理想、有抱负,勇于社会担当,一旦获得机会,就要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探究、有所成就。

1985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是一个具有时代变革精神的美术展览,随之出现“85青年美术运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崔晓东既是一个经历洗礼的参与者,也是这一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他的参展作品是《历史的思考》,描绘的是一位青春少女对中外艺术历史发展的思考,在图像上多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也有毕加索和米罗等现代艺术的图像。是中外纵横性的思考。再结合1988年创作的《近代人》来看,可见他的历史意识和当代意识的最初觉醒。

崔晓东先生在荣宝斋画院点评学员习作

深邃的历史观与现实观是崔晓东艺术起飞的精神双翼。在1988年撰写的硕士论文《关于“历史画”创作的思考》中,他曾先后提到四位西方历史学家:波普尔、霍克斯、布罗代尔和狄尔泰。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三点看法:1. 全面完整地而不是割裂地看待历史;2. 以长时段的历史叙述方法认识历史中的具体元素,如人和事件等;3. 关注普通人,对个体的重视,对个人崇拜的反对。崔晓东还认为,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作为艺术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但是作为画家个体,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向前走,还是遵循自己的艺术理想和时代保持一定距离,这是困扰画家的难题,也是必须作出选择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崔晓东的山水画创作,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已经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客观地说,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艺术,是有其自身的成熟和深邃积淀的一种艺术,但同时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出新的艺术。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创新方面,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做出了各种努力,我们的同代人也正在做出各种努力,画家崔晓东也正在不懈地努力和实践之中,而且成就卓著,显示出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敬佩的。正像崔晓东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切都刚刚开始,将来会越画越好。笔者也相信一定会是这样地。因为方向已经明确,基础已经打牢,画家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学术准备。我们期待着他的未来,也祝福着他的未来。

山在眼前水在心,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该当为此与画家所共勉。


崔晓东先生作品欣赏:

巴山夜雨  98×180厘米  2014年
漓江之夏  68×100厘米  2014年
桂北大地一色秋  95×150厘米  2014年
桂林阳朔乡村  100×68厘米  2010年
张家界  230×100厘米  2010年
欧洲记忆  138×68厘米  2013年

如文中未特别声明转载请注明出自:水墨中国SHUIMOTV.COM

下一篇:崔晓东山水画工作室赴南太行写生考察记
    移动端支持
    手机扫描二维码

水墨中国 ( 京ICP备11045702号

分享到:

Copyright 201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水墨中国

© 2001-2019 ShuimoTV.

招聘合作|战略合作|律师事务所|在线联系  

GMT+8, 2015-4-8 15:14 , Processed in 0.100590 second(s), 10 queries.